“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小暑节气到来。“暑”,热也,“小暑”即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高温将至。小暑,就像一段激昂乐曲的前奏,一点一点地释放着热的信号,引领我们感受即将到来的火热乐章。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来临,意味着进入一年中最潮湿、灼热的时段,体感“桑拿模式”开启。陆游在《苦热》中描述了这种被“桑拿”的感觉:“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小暑时节,天气瞬息万变,突如其来的暴雨成为“家常便饭”。苏轼曾在西湖边写下:“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来记录这种雨水骤来疾去的天气体验。
“小暑雨涟涟,防汛最当先。”小暑时节,将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也将迎来“七下八上”(七月下半月至八月上半月)的防汛关键期。防汛须以“防”为先,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强化防汛应急准备和值守,科学实施水工程防洪调度,确保江河水库安澜,人民群众安全。
古人观察到,小暑有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意谓进入小暑,扑面而来的风中都裹着热浪。《诗经·豳风·七月》中这样描述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里所说的八月即夏历六月,正值小暑时节,由于过于炎热,连蟋蟀也离开田野,躲到庭院的墙角下避暑。老鹰因地面上热气蒸腾而久久盘旋于清凉的高空,显得更加凶猛。
“伏天热得狠,丰收才有准。”经历了紧张繁忙的夏收夏种,庄稼进入安静的生长期,玉米拔节、花生下针、大豆结荚。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极为有利,因此农谚有“伏天的雨,锅里的米”“小暑热,果定结;小暑不热,五谷不结”之说。此时农人们专注于除草、施肥、防旱涝、防虫病等田间管理。
小暑节气,民间有食新、晒衣物和书画、簪茉莉等习俗,将夏日的气质衬托得清新绰约。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小暑“食新”,是指农户将新打的米麦制成米饭、面饼、面条或饺子,用来供奉五谷神灵和祖先,以表达对大自然和祖先的感恩,以及对丰收的祈愿。广义的“食新”,也包括品尝各种时令美食,如“小暑啜瓜瓤”,此时瓜果飘香,尤其西瓜清甜多汁,“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小暑黄鳝赛人参”,小暑前后一个月的黄鳝是一年中最为滋补味美的;江南一带有小暑吃蜜汁藕的习惯,此时正值鲜藕上市,嫩藕清脆甘美、爽润可口;在鲁南和苏北地区,有小暑“吃暑羊”的习俗,当地流传着“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民谣。
“小暑晒霉正当时。”小暑近六月六,六月六是传说中龙王晒鳞的日子,各地有晒书画、晒衣服的习俗。家家户户多会选择在这一时段把存放于箱柜里的衣物晾到外面接受暴晒,以除潮祛湿,防霉防蛀,故有“六月六,晒红绿”之说。
“小暑闻花香,不觉夏日长。”小暑时节,绿荫浓而万物秀。“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当此盛夏,与荷相握,便有了清凉的禅意;听竹而眠,便有了修心的静气。在江南地区,栀子花、白兰花和茉莉花在小暑前后进入盛花期,因此被称为“夏日三白”,人们将其栽入盆内,风儿一吹,满室清芬。
为消暑纳凉,古人绞尽脑汁研发出扇子、冷饮、冰鉴、瓷枕、凉席等诸多“神器”。“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白居易道出了“心静自然凉”的真谛,告诉人们天气炎热时要保持平和心态,不受外界的干扰,心闲静则身觉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