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入四川省通江县陈河镇陈家坝村,“世界银耳在中国,中国银耳在通江”的巨幅宣传语映入眼帘。通江银耳发轫于此,从唐代至今,代代沿袭传统椴木栽培技术。如今,通江已是“中国银耳之乡”,通江银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生产系统被列为全国农业文化遗产。
目前,通江县已将通江银耳作为全县支柱产业。全县基地乡镇已发展到23个,重点乡镇4个,全年通江银耳用种量160余万袋,精品干耳产量近400吨,年产值超过8亿元,占全县食用菌总产值的1/3。2022年,通江银耳品牌价值已突破50亿元。
以陈河、涪阳、新场等乡镇为核心,涵盖10个乡镇的通江银耳(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已经成为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正在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已经培育规模性经营主体30余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省级示范专合社4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家。
盛夏的陈家坝,一排排黑色的钢化大棚里整齐排列,洁白如玉的银耳正在朵朵开放。这里一共有190余个标准化种植大棚,由龙头企业通江嘉祐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带领村集体和农民发展起来,全部遵循银耳自然生长、沿袭椴木原生态仿野生栽培方式。
从每年12月砍树、截段开始,经历架晒、接种、发菌、排堂、出耳、采收、剪洗、干制、储存等工序,来年9月整个生产周期才算结束。每100斤耳棒可以产干耳0.2斤至0.6斤,以每亩建5个大棚,每棚可产干耳50斤,每斤干耳最低卖500元计算,每亩产值至少12.5万元。
“银耳产值高,但投入成本也高,每亩投入成本在5万元以上,纯利润也有7万多元。”陈家坝村村委会委员龙方荣说。目前,全村1100余户人有140余户种银耳,年产4万余斤干耳,产值达2000余万元,纯利润达1200余万元,种耳户户均增收超过8.5万元。
一些种植大户收益会更高。村民李容已经种了20多年银耳,目前利用5亩地建了20余个银耳种植大棚,每个大棚能产干耳50斤,20余个大棚总产值超过50余万元,纯利润超过30余万元。实际上,去年本村农户手中干耳最高卖到每斤800元,若按均价650元计算会更高。
190余个标准化银耳大棚,部分通过全新的利益联结机制,村集体经济出资搭建耳棚、购买耳棒和菌种让老百姓管护,龙头企业负责鲜品银耳保底回收,加工成干耳后分级包装销售,农户管护一个棚可收益1.2万元,公司和村集体“五五分成”收益均可达3000元。
除了190余个大棚外,核心区去年共新建了6000余个标准化种植大棚。不少村均建立了“龙头企业+村集体+专合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从而带动农民收入大大提高了。去年,当地耳农出售鲜耳的价格为30元/斤,龙头企业统一收购价格提高到最低65元/斤。
通江银耳全是从野生银耳中分离选育,通过代代优中选优,培育出来的“银科1号”至“银科4号”,现在已经大量推广种植。因为一直采取椴木栽培的仿野生环境,整个生长过程中不添加任何辅料,不施加任何化学农药,属于天然有机绿色食品,具有不可复制的优越性和地域性。
正因为如此,通江银耳在市场上备受青睐。目前,该县建立了以市场牵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机制,形成了“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种植户”的发展模式,成立了通江县银耳科研所,组建了巴中通江银耳产业技术研究院、通江县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机构。
在科研机构的牵头引领下,通江县又成立了通江银耳产业协会,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银耳产业的决定》,成立了小通江河流域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管理中心,以及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该县还围绕银耳(食用菌)把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十四五”奋斗目标。
目前,全县已建起银耳菌种厂家10家,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8家,农民专合社80余家,家庭农场20余家,共有银耳种植户上万户。从科研到培育菌种、种植以及清洗、分拣、切割、包装、烘干、冷藏等初加工环节,再到冷链运输和线上线下销售,已形成全产业链。
近年来,该县陆续开发并销售银耳汤饮料、银耳酒、银耳饼干、银耳挂面、银耳面膜、压缩银耳等为主的7大系列20多种产品,还引进浙江赶街电子商务公司,积极对接国家地理、云集微店等10家国内一流电商平台,同时组织企业深入全国各大城市拓展市场。
为丰富市场供给,该县引进福建两家专门生产木屑袋料银耳的企业,同时向椴木木耳、椴木香菇、灵芝、羊肚菌等方向拓展,日生产袋料木屑银耳50万瓶,年接种椴木木耳210万袋、椴木香菇32万袋,食用菌产业基地3.8万亩,年产鲜品20万吨,产值23亿元。
“今年5月21日,经四川省农作物委员会认定,我们培育的两个新品种即将用于推广。”通江银耳科研所高级农艺师张传锐说,这两个新品种优点很多,不仅具有遗传基因稳定、抗病力强、眼孔出耳率高等特点,还具有适应低偏中温、能早熟、生产周期更短等特点。
通江嘉祐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采购部负责人马开胜介绍,如果新品种明年大面积推广,其产量比其他品种提高至少12.5%以上,而且5月就可采耳,6月底就结束了,而其他品种6月中旬才开始采耳,一直要采到9月,不仅可以错峰上市,有条件的还可以一年种两季。新品种发泡率是其他品种的8至12倍,干耳最高可卖到2000元每斤。
目前,通江县存有青木冈林150余万亩,尽管椴木银耳需8年以上的青木冈木做耳棒,且一年更换一批,仍然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淘汰了的椴木耳棒,还可以做其他食用菌种植的辅料,如羊肚菌、香菇等,进而带动了含椴木银耳在内的各种食用菌产业的大发展。
陈河镇有一个很新颖的字牌惹人注目——菌粮轮作。在许多已经种上粮食的田间地头,或者在许多搭起菌棚的基地边沿都能看见。张传锐说:“这是他们探索出来的新的种植模式。食用菌与粮油轮作,一年种菌一年种粮油,既确保了粮食安全,又避免了病虫害。”
陈家坝村实行菌粮轮作的土地约有500余亩,整个产业园区的核心区约有2万余亩。放眼全县,实施菌粮轮作的就高达12万亩。“我那5亩地就实施的是菌粮轮作,其中2亩是自家的,另外3亩是流转别人的。仅每年粮食产生的利润,就足够支付3亩土地流转费了。”李容说。
陈家坝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建了20余个银耳大棚,同样采取菌粮轮作。仅银耳一项,每年便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0余万元,成为村集体经济最大的一项收入来源。整个产业园共带动1.78万户4.29万人增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72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