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4版:版名:综合新闻·广告 日期:20220602
红色故土“融”出时代新貌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大北农集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何少敏:“连山九妹”直播助农 人社部:技工院校要加强帮扶家庭招生 农行浙江衢州分行:服务实体经济 助力企业纾困
  004版:综合新闻·广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红色故土“融”出时代新貌
·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大北农集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 何少敏:“连山九妹”直播助农
· 人社部:技工院校要加强帮扶家庭招生
· 农行浙江衢州分行:服务实体经济 助力企业纾困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06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沂蒙革命老区临沂市——

红色故土“融”出时代新貌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炜 蒋欣然

  

  

  红色故土“融”出时代新貌

  

  兰陵县代村社区化改造后的村居新貌。 资料图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以山东省沂蒙山区为中心、今临沂市行政区为主体的沂蒙革命老区,是一片沐浴着革命文化的红色热土。在这里,座座山有故事、条条河有传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区420万人口中有120万人参战支前、20万人参军入伍、10万人血洒疆场,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革命老区是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的最早承载地,绝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新时代的革命老区,不仅是红色的,更是多姿多彩的;不仅是传统的,更是时尚繁荣的;不仅是致敬历史的,更是充满青春活力、意气风发走向未来的。”正如临沂市委书记任刚所说,一幅焕发时代新光的壮美画卷,正在这片红色沃土加速铺展。近年来,临沂市深入挖掘“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内涵,立足“融合发展”文章,为助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再献新功。

  

  对接大市场,服务“双循环”发展格局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为立足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临沂市农业产业再度出发,以优质农产品和完善的产业链条,积极融入国内、国际两个大市场,向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坚实迈进。

  近年来,临沂市基于互联互动的区位优势、供需对接的市场优势、经贸合作的载体优势,创新实施对接“长三角”战略,有力提振了乡村产业兴旺程度。在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曾驻地、山东省四个一类革命老区县之一的莒南县,有9家经营主体入选临沂市对接“长三角”中心城市农产品供应基地名单,通过与“长三角”地区互通互惠,全县2021年实现优质农产品销售量超40万吨,销售额39亿元,各基地同比增长16%-65%。

  作为供应基地之一的莒南庄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还把生意做到了国外。公司养殖场异味难觅,蔬菜大棚内的菜花更是洁白硕大、不见一个虫眼,得益于“种养循环”绿色农业新模式,该公司一方面年出栏肉鸡500万羽,直供上海、宁波等地;另一方面实现鸡粪不落地,转化为有机肥用于高品质蔬菜种植,从而赢得了笃奉“洁食”标准的犹太客户认可。

  前身为莒南县十字路粮油管理所的金胜粮油集团始建于1947年,曾把征收的公粮运到淮海前线、推过长江天堑。如今,集团已发展为一家集油脂加工、生物科技、农业贸易等多种经营于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去年实现销售收入52亿元,产品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和十余个国家。未来,我们计划建设花生小镇和良种繁育基地,完善休闲观光、游学体验等项目,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公司总经理宋立里介绍。

  通过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临沂市作为“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加工基地的地位日趋稳固。2021年,市财政列支1亿元,规范提升优质农产品基地100家,目前50家种植类基地核心种植面积达到6.9万亩,20家加工类基地增加产能约7亿元,30家养殖类基地增加生猪、肉牛出栏22万头,对“长三角”地区销售额同比增长12%。

  

  深挖“软资源”,蹚出农旅文融合之路

  每天早晨8点,临沭县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名誉馆长、义务讲解员王经臣都会准时把纪念馆大门打开,这个习惯持续了快1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过我们村后,慕名而来的游客非常多,沾了村里发展红色旅游的光,现在生活不比城里差。”王经臣表示,自己坚持不随子女搬到城里去,就是因为在村里也能老有所养、老有所用。

  作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村庄”,朱村曾留下“钢八连”抗击日伪军勇救百姓、村民积极拥军支前等革命故事。从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支前模范村”,到绿水青山、文明和谐的“共同富裕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致富,朱村经历了一场由内而外的蝶变。

  东临沭河、水网密布,人均耕地只有4分,使朱村发展传统种植业的空间有限,如何振兴乡村产业,成为当地干部面临的头道难题。思路一转天地宽,围绕悠久历史、清秀水韵和红色文化等“软资源”,朱村聘请专门机构编制村庄规划,实施居住、农业、旅游“三区同建”,初步建成了一个新时代美丽宜居村庄。临沭县近年来投入100多万元,将原“钢八连”红色纪念馆升级改造,与朱村民俗展馆、烈士墓、纪念碑等进行整合,打造红色历史文化街区;又对50间明清古民居进行保护性修缮,建成“一街一巷一园七户”古村落,以观光休闲、自助采摘、特色饮食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业态持续壮大。

  “仅去年国庆期间,村里就吸引游客50万人次,日均接待游客达5万余人次,高峰期一天接待了24个党性教育团队,经营综合收入2000多万元,有的商铺一天经营额就过万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表示,深挖红色文化资源、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建强党组织,描绘“就地城镇化”新貌

  “一日三顿饭,有米也有面,鸡鱼肉蛋还不断;吃饭讲营养,换着花样办,想办咱就办,不办下饭店。”在兰陵县代村,80岁村民李学全唱着自编的顺口溜,笑得合不拢嘴。代村的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得益于村里日益壮大的集体经济,2021年,代村实现村集体收入1.6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7万多元。

  火车跑得快,还靠车头带。谁能想到,如今户户住楼房、家家有汽车的代村,曾是个负债380多万元的脏乱差穷村。直到1998年,村党支部书记王传喜开始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党组织领导下“村企合一”的就地城镇化道路,村情才出现转变。

  “我们村是个城郊村,人多、地多、交通便利本来是优势,但是发展到21世纪初,人地不均、零散经营的矛盾日渐凸显。”代村党委委员王传海介绍,为发展村集体产业、吸引人才回流,从2002年起,村里以“返租倒包”的形式流转土地,通过连片土地建设农田水利、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项目,到2005年,全村土地都已实现规模化集约经营,并于2012年创建了全国第一家国家级农业公园。

  目前,代村已实现多次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商贸物流和建筑装饰四大主导产业,村集体收入稳步提升。与之相伴的,是村民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全村完成现代化社区改造,夜市一条街、社区球场、阅览室……时下在城里流行的设施,都成了代村村民的“打卡地”。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18年开始,代村联合周边12个村子成立联合党委,推进实施覆盖面积20平方公里的田园新城规划,通过发挥本村示范引领作用,计划用3-5年时间带动周边地区打造出一个集生活、生产、生态于一体的全国性乡村振兴先行区。

  “党组织的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为群众增收致富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实践证明,我们这些年坚持走的集体化道路是正确的。”王传喜表示,代村就如一颗“珍珠”,要发挥好先富村串联“项链”的带动作用,让老区越来越多的村庄从支前拥军“大后方”,走向乡村振兴“大舞台”。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