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黄河岸边,万物勃发。
在山东省利津县陈庄镇堐西村的1000亩稻田里,机器的轰鸣声响彻田野,秸秆打捆机和水稻插秧机正在地里来回穿梭……“我们党支部领办了合作社,合作社进行机械化种植,4台插秧机5天就可完成1000亩水稻的播种。”村民杨立云笑言,“等到5月份你再来看,这里都是一片翠绿,还有很多野生鸟类栖息。”
堐西村位于利津县东北部,黄河沿岸,全村共有296户、798人,耕地面积6500亩。去除集中流转土地,堐西村可用耕地面积只有800亩,平均每户耕地面积2.7亩。以前,零散的土地导致大中型机械难进入,村民也陷入矛盾之中,一边是守着耕地不赚钱,一边是弃田抛荒心不忍,在外打工也是心挂两头。
而现在的堐西村,全村没有一人种地,村集体收入突破了1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
变化始于2014年。“我们村集体集中流转土地800亩,确定界址后去除田埂界沟,可耕地面积由以前的800亩增加到1000亩,集中发展水稻种植业。”堐西村党支部书记赵忠华说。堐西村党支部领办成立虹顺粮食农民专业合作社,全村296户村民均以土地形式入股,推行“联耕联种、联管联营”。村民以土地形式入股后,除去每亩地500元的“保底收益”外,每人每年还可以享受到价值300元的大米、面粉、猪肉等实物的“二次分红”,而这些大米、面粉、猪肉也都是合作社的“产品”。
在堐西村,谷糠由以往大米加工的“废料”“下脚料”摇身一变,成了养猪场的“金饲料”;养猪场的猪粪、猪尿等排泄物发酵后人工肥田,形成了一条“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循环生态农业。
为进一步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堐西村延伸水稻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循环生态农业。投资50万元建设大米加工厂,实现了从“销售稻谷”到“生产大米”的转变。合作社除为自产的水稻进行加工外,同时为堐东、薄家等周边6个村庄的种粮大户提供水稻深加工社会化服务。
2021年,合作社深加工稻谷50万斤,每斤稻谷增加收入0.5元,整体增收25万元。引进的“天隆优619”新型水稻与普通水稻相比,每亩节约人工、农药等成本100余元,稻谷价格由市价的每斤1.4元增加到2元,除去稻种等费用,每亩增收400元。合作社还投资30多万元建设养猪场,大米加工厂的下脚料由废料变成了饲料,而猪粪、猪尿、污水等收集发酵后可进行肥田,一条生态循环产业链在堐西村初步成型。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释放了村内劳动力,堐西村年均300余名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村里的耕地有人种,年轻人外出务工赚钱了,如何保障村内老年人和部分低收入群众的生活,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成了摆在堐西村面前的关键问题。堐西村投资200余万元建成高标准幸福院,配备老年活动中心、棋牌室、健身房、理发室等。村里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只需交100元,就可以每天中午和晚上都在幸福院就餐,享受“一元餐厅”;低保户、残疾人则可以免费就餐,享受“零元餐厅”,幸福院运转费用由合作社进行补贴。
走近堐西,春天,这里是一片翠绿的稻田;夏季,老人们在葡萄架下唠着家常;金秋,稻谷满仓,诉说着“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而冬季,则以独有的沉静和博大积聚着生命的力量。黄河岸边,一幅美美与共的富裕画卷正徐徐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