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陕北神木南乡的小山村,过去吃水靠肩挑,点灯靠煤油,童年的记忆大多是艰苦清贫的。父母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地上寻找生计,一日三餐没有现在这样种类丰富的美食,有的仅是土地馈赠我们的五谷杂粮。夏季还好,有时蔬瓜果,入秋后的那四大瓮酸白菜,和地窖里的几十袋土豆,就是一家九口冬天里的主要副食。没有油水的烩酸菜天天吃,年幼的我们总会把吃厌了的酸菜,趁奶奶不注意夹些扔地上给鸡吃。奶奶陪爷爷经历过走山西逃荒的苦日子,见我们这么浪费食物很心疼,她想不通现在能吃饱肚子已是多么幸运,这些孩子竟还挑三拣四?听奶奶说1948年的时候,只要是能吃的东西,人们都不放过,如果能采到春天的榆钱儿、苜蓿,夏天的槐花、苦菜,那在当时可称得上是极好的美味了。到我小时候,虽然温饱已经解决,但依旧是单调的那几样食材。
1993年,村里通了电,家家户户安上了电灯,彻底结束了煤油灯的年代。奶奶望着明亮的电灯泪光闪闪,说之前听老一辈人讲,未来的日子可以走路不用腿,点灯不用油,没想到真的实现了。
紧接着,修路、打坝、挖井……民生工程开始一项一项地在我们那个落后的小山村实施,吃水难、出行难等问题都得以解决。这样村里的主要劳力解放出来,大家就开始谋划出去挣钱。父亲听说城里打工收入好,决定走出村庄,进城务工,家里事务由母亲照料。母亲是位干练坚强的女性,爷爷奶奶当时年事已高,地里的重活儿通常是她一个人干。好在我们五个孩子也算懂事,礼拜天和放假时能给母亲帮忙,分担家务。1996年,奶奶病重,弥留之际想吃炒苜蓿,可那时已到盛夏,苜蓿早已无处可寻,二姐三姐哭着带我在村头到处找苜蓿,情急之下,二姐见到洋槐树上的槐花,便采了些回来做成槐花炒饭,让奶奶吃了她在人间的最后一餐。我知道奶奶是在忆苦思甜,让我们不要忘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如今,我们姐弟几个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父亲又回到老家生活,和母亲一起经营起了他们热爱的土地。现在的老家,早已不是从前那个贫穷的小山村,油路通到了家门口。新上任的村“两委”班子成员都是敢想敢干的后生,他们把村集体共有的闲置坝地重新平整改造,成了能机械耕种的良田。我家分得10亩地,在村里机耕服务队统一犁过后,由母亲规划种了玉米、土豆、小米、绿豆等农作物。逢周末或节假日,我们便带孩子们回去体验农趣,一家人团聚。回城时父母总会给我们每家准备大包小包的农产品,后备厢里满载浓浓的爱意。
现在,每次和家人说起过去的艰苦,都深切地感到要倍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特别是父母亲,他们忆往昔,看今朝,更是感慨万千。归根到底,要感谢我们的党,感谢党的好政策让偏远山区人们摆脱贫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富裕生活。
我大学毕业后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步入工作岗位后,我对党员身份有了更深的认识。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单位举办了一系列政治学习轮训和业务培训,通过学党史、听党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真正明白,入党誓词里那短短十二句话、八十个字的深刻内涵,我知道那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将指引我严格要求自己,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为社会奉献自己全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