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中心专家带领罗非鱼繁育技术班学员开展罗非鱼苗种生产实习。 资料图
江南福地,太湖之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淡水中心”)的园区里绿树红花、鱼池连片,在渔业生产季节,各国的渔业技术和管理人员都会来此学习生态绿色养殖技术。自1981年以来,淡水中心总共为134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1万余名渔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一批批来自亚非拉欧等世界各地的渔业官员和技术人员学成归国,带走了中国的“养鱼经”,组成了我国渔业“走出去”的丰富海外朋友圈。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1年,在商务部、农业农村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指导与支持下,淡水中心采用“云端援外”的方式持续执行国家对外援助人力资源合作项目,先后成功完成了10期线上培训项目,总计招录了来自41个国家的747名学员参与线上培训交流,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有效促进全球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产学科专业性较强,想要开展好援外培训,打造专业师资团队是重中之重。”淡水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为强化师资力量,淡水中心邀请行业内资深专家,组建了援外专家委员会,举行国际培训管理团队及师资团队能力建设研讨班,邀请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专家为援外师资进行线上培训。
“除了打造专业师资团队,我们的课程将‘碳中和’‘绿色水产’作为重点内容,贯穿了全年培训设计。”淡水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渔业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之一,有着巨大的碳汇潜力和负排放研发前景,尤其是淡水鱼养殖,贝藻类养殖和稻渔综合种养的碳移出能力应当得到充分的利用。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徐跑研究员以“稻鱼一体化”为例,讲授了渔业领域如何减排固碳、加快绿色发展,各国学员反馈获益匪浅。“如果也能让赞比亚稻农进行稻鱼一体化养殖,实现徐跑主任所讲的‘一水多用、一田双收’,将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赞比亚渔业与畜牧部高级渔业官员Peter Daka先生专门向商务部及淡水中心发来感谢信。
援外培训不仅让各国学员对中国养殖模式高度认可,更推动了多方合作。淡水中心签订了中蒙渔业科技合作备忘录,初步形成了中埃渔业合作框架,已组织6次中埃及中蒙科技研讨会。
一排排绿油油的杨树围绕一大片方方正正的养殖池塘,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池水碧波荡漾。蓝天下,绿树旁,池塘边,身着白大褂的教学人员正拿着渔网专心讲解着水产养殖要点,不远处,摄像人员正实时直播讲解现场。这种“录制+直播”的创新模式,将池塘、工厂、实验室搬上直播间,让学员如临其境,激发了学习兴趣。淡水中心同时与Zoom等多家线上平台合作,搭建“援外培训线上服务管理综合平台”,强化对学员的日常管理服务。
“在新冠肺炎疫情依旧在全球蔓延的特殊时刻,中国政府深刻诠释了负责任大国形象,组织中国顶尖专家开展对发展中国家渔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系统性培训,这将极大地提高参训国在水生动物健康管理及渔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管理经验”。来自泰国国家渔业局的Saransiri Nuanmanee先生在参训感悟中写道。
来自坦桑尼亚畜牧渔业部的高级渔业官员Johane Mkunga和Happyness Venant联合在报告中提到,“感谢淡水中心组织的线上培训,感谢淡水中心的教授们及组织者们在颠倒时差的状况下为我们上课,这将为坦桑尼亚水产发展奠定坚实技术基础。”
除了日常培训,淡水中心以援外培训班作为联络平台,将“‘一带一路’国家水产经贸合作云洽会”(以下简称“云洽会”)打造为重点活动。
在筹备云洽会过程中,工作组调研了15个国家的渔业主管部门及有关外企的合作需求,主动与国内广西鑫坚集团、广东恒兴集团等20多家中大型水产企业深入会谈。在云洽会上,各方对接需求,寻求合作,初步建立起“淡水中心+中方企业+外方企业”的三方联络机制,为国际水产经贸及科技交流与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淡水中心的相关活动还加强了与参训国的人文交流。淡水中心主动与无锡市政府及外事办公室沟通,提出通过援外培训平台推进无锡市对外友好城市建设的设想。在与埃及伊斯梅利亚省建立友好关系的工作洽谈中,埃及伊斯梅利亚省艾哈迈德·穆萨副省长表示,希望在农业、科技等领域深化与无锡市的双边合作,创造埃中合作新典范。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面对蔓延起伏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专业技术援外迎难而上,10期水产援外线上培训班的圆满举办,是淡水中心对全球水产养殖的有效智力支持。淡水中心作为中国水产研发领域的“国家队”及FAO参考中心,通过不断挖掘潜能,创新模式,全力以赴完成援外培训任务,为构建全球渔业发展共同体贡献着中国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