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眼下正是秋茶采摘时节,在江北纬度最高、面积最大的大田茶叶种植镇——青岛西海岸新区海青镇,茶叶已经进入大面积采摘期,茶农们迎来了丰收时刻。
西海岸新区海青镇是“南茶北引”落地发展的地标镇,茶叶种植面积占青岛全市约1/3,拥有“北茶之源”的美誉。近年来,该镇立足茶的优势,做好茶的文章,发展茶叶产业,打造茶韵小镇,蹚出了一条全产业链发展茶产业、进而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目前,全镇茶园面积3.5万亩,茶企200余家,年干茶产量260万斤,产值3亿多元。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当下,海青镇如何跨越链条短、“小弱散”的“小农经济”阶段,实现北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近日在海青镇探访悄然发生的改变。
“海青当地的秋茶香气高、滋味浓郁,富含茶多酚。”在位于海青镇的一处茶园里,山东龙泰茗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俊龙一边指挥工人采摘秋茶,一边向记者介绍海青当地所产秋茶的独特韵味。
今年50岁的李俊龙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对于茶叶种植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潜心研究种植技术,是不少村民眼中的“茶痴”。但是对于究竟如何靠着茶业致富增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李俊龙并不清楚。
“咱祖祖辈辈就是以种地为生,原先只想着怎么把自家的几亩地料理好,没想过办企业扩大规模。”直到2015年,海青镇作为新区特色小镇试点镇,以“竹风茶韵、静雅海青”为战略定位,全面铺开特色小镇建设。在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和产业引导下,李俊龙发现,自己的茶叶种植技术可以通过产业化实现更大的价值。于是他成立了公司,同时开始扩大种植规模,并通过水肥一体化等技术不断优化茶叶种植管理,提高土地产值和经济效益。
6年时间,他的茶叶种植面积已经翻了10倍,从最初的不到10亩扩大到100余亩,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周边1000余户茶农成了企业的“合伙人”,“我们为周边茶农免费提供种子、技术,优先收购低收入茶农的鲜叶。根据茶叶品质,茶农每亩地的年收入最高可达1万元。”
从种植户到茶企老板,李俊龙的经历正是海青镇通过打造特色小镇,促进产业富民的一个缩影。
2020年5月,新区管委出台了相关政策,工委农办会同财政局、农业农村局、工信局等9部门制定了激励办法,对年内实际投资1亿元及以上、农业产业投资额不低于总投资额30%的田园综合体,年度内给予建设主体1000万元的资金补贴,符合条件的可连补3年。
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不断集聚的项目正在为当地产业融合发展、居民致富增收持续提供“续航力”。自海青特色小镇开工建设至今,已完成建设项目39个,其中,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的海青茶博园被评为AAA级景区。去年12月,9个产业项目在海青镇北茶商街集中签约,总投资3.2亿元。
海青茶的好品质背后,离不开茶叶种植技术与制茶工艺的不断突破与创新。
坐落于海青镇后河西村的青岛碧雪春茶叶专业合作社前身是山东第一家联合茶厂——山东联合茶厂(后改称海青河西茶厂)。合作社厂房的一个角落里,至今仍然陈列着一台1968年出产的老式揉捻机。致敬传统的同时,符合现代化标准制茶要求的自动化、清洁化、连续化茶叶生产线已经成为茶叶生产的主力军。
合作社成员卢孝刚介绍,引进的自动化茶叶生产线可以实现茶叶采摘后全程机械化,1人可以替代30人的人力。更重要的是,炒茶环节中对于温度、湿度等技术指标全部可由电脑控制,从而最大限度避免传统人工炒茶的不可控因素,让同一批茶叶在口感风味方面保持统一。
除了利用机械化改良炒茶工艺,合作社还在种植模式上另辟蹊径。
“以往来说,在春夏秋三季茶叶中,夏茶的品质稍有逊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高温强光影响。”卢孝刚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将茶树与红心猕猴桃进行间种,目的是利用猕猴桃枝叶来为一旁的茶树遮阴降温。“通过这种种植方式,夏茶也有了春茶的鲜爽口感,价格比普通茶叶高两三倍,一亩地能增收3万元。”
海青茶产业的突破还体现在茶叶的深加工层面。
“传统的种茶、炒茶,营收模式比较单一,产品附加值增长空间也比较小,而作为茶叶的深加工产品,抹茶制作的技术含量比较高,产品应用范围广,产业链条也比较长。”一说起抹茶,鸿雨抹茶创始人高俊峰就打开了话匣子,向公众介绍抹茶已经成为他自我约定的一个“责任使命”,把源于中国的抹茶技艺重新结合现代工艺创新突破,建立完备的抹茶“产、学、研”体系,打造属于中国的高品质抹茶产业,是高俊峰创立鸿雨抹茶秉承的信念。
不管是茶树旁搭种猕猴桃提升茶叶品质,还是茶叶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海青的“茶业人”从来没有停下过创新和突破的脚步,也正是这些不同环节上的“小突破”,成就了海青茶产业链条的“大革新”。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但与此同时,跟不少农产品产业化面临的问题一样,链条短、“小弱散”,以及缺乏商业化品牌等问题制约着海青茶的进一步发展。如何让茶叶销售和品牌塑造齐头并进,海青茶正在用一场与资本的互动,给出答案。
在海小青(青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正誉看来,茶元素是“海小青”品牌的灵魂,通过在茶上做文章,就是希望能推动青岛西海岸新区茶产业向新式茶饮、健康食品等深加工方向多元化发展。
据了解,一手缔造“海小青”这一新式茶饮品牌的,正是承担海青特色小镇建设的国企青岛西海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2021年,黄发集团和香港知名餐饮公司合资成立海小青(青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致力于研发健康的全民“新茶饮”。目前,海小青已与国内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合作,打造“茶饮+餐食+衍生品”产品体系,并逐步在国内一线城市布局线下品牌加盟店,让其走出青岛走向全国。
有了产业做基础,海青茶不仅富了当地村民,更吸引了年轻创业者的目光,通过创新与创意不断发掘传统茶叶的新价值。
夏铭翊是一名90后,同时也是乐茶(青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她告诉记者,企业研发的一次性可降解杯茶,将袋泡茶与可降解环保纸杯合二为一,其中的茶叶原料全部使用海青茶。上市后因为方便卫生口感好,收获好评不断,当年就销售了将近500万杯。今年销售量更是节节攀升,“我们主要面向商务需求,做企业定制,今年到目前为止的销售量已经远超去年,其中一个客户就订购了200万杯。”谈及创业项目的选择,夏铭翊坦言,海青镇当地的茶叶产量和品质是她的“底气”所在。
事实上,围绕“品牌+科技”,做强茶叶产业的“海青思路”也已经明确。据悉,当地将大力实施“补链、延链、拓链”工程,推动海青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加快标准高、规模大、品种优的精品茶园、打造青岛市级茶叶产业园、建设全省最大茶种质资源圃的同时,支持茶企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启动运营年产50万斤的北茶工坊生产线,构建工业化生产矩阵。
“我们通过打造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和社会参与的茶产业发展模式,支持茶企参加中国国际茶博会、举办中国青岛(北方)茶博会等活动,打造‘海青茶’区域公用品牌,形成了基础牢、品牌响、特色强、质量好的茶产业发展态势,新区获评全国区域特色美丽茶乡,海青茶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名录。”青岛西海岸新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局长王卫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