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4版:版名:综合新闻 日期:20210821
依法保障新发展理念在畜牧行业得到全面落实 “村村旺”跻身重庆十大互联网平台 神舟十二号乘组两名航天员再次成功出舱 只为青山着绿色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实施退化草原修复2.3亿亩 我国将进一步加强社保帮扶、助力乡村振兴 民政部:部署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创建工作 郑州组建120支医疗队支援农村防疫
  0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依法保障新发展理念在畜牧行业得到全面落实
· “村村旺”跻身重庆十大互联网平台
· 神舟十二号乘组两名航天员再次成功出舱
· 只为青山着绿色
·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实施退化草原修复2.3亿亩
· 我国将进一步加强社保帮扶、助力乡村振兴
· 民政部:部署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创建工作
· 郑州组建120支医疗队支援农村防疫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08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只为青山着绿色

——浙江临海林场三代护林党员的“红色接力”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从海拔1300多米的括苍山顶俯瞰,青黛色山林延绵不绝,筑起了一道天然绿色屏障,这里便是幅员5.7万亩的浙江省临海市林场。如今已是旅游胜地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人们又何曾想到,64年前林场建立之时,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岩石裸露,无人问津。正是三代人的初心坚守、“红色接力”,让荒山变林海,林海变金山。

  耄耋之年的老党员倪里奋,年近花甲的党支部书记屈卫明,“85后”名校硕士党员潘学飚,老中青三代党员一同落座,讲述各自的护林故事,这在浙江省临海市林场的党支部历史上,并不常见。更多时候,他们在时空中各自排列、各自扎守。而将他们紧紧粘连的,是对青山的眷恋与忠诚,还有心中那面无比鲜红的党旗。

  在他们讲述故事时,记者走近了他们的护林初心,感悟到他们的坚守精神……

  

  倪里奋:敢教荒山换新颜

  1963年,初见九支山林场,倪里奋20岁。从城里娃到下乡知青,回想起当年垦荒造林的艰苦记忆,或许细节已淡忘不少,但只要提及为之奉献一生的林场,这位老人布满皱纹的双眸,总会不觉婆娑。“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那是他心中永不磨灭的“番号”。

  一介书生,尽管手不能提、肩不能扛,但很快在大山的洗礼下,变得坚韧而又刚强,一副担子百斤重,也能扛到山顶。饱肚倒不愁,吃菜却是难题。八月的山上,没有任何蔬菜,连腌货都难见踪影,油煎过的小带鱼成了绝佳美味,可一小瓶得熬上个把月。

  冬天,刺骨的西北风,吹得皮都要裂开了,可仍要加紧削草块。住在破庙里,外头下大雪,里头飘小雪,实在太冷,就拿书本压在被子上,洗过的衣服就像石头一般硬。夏天,蛇虫鼠蚁随时侵袭,林区楼下,野猪狐狸经常出没,更加剧了心中的孤寂。

  当时的九支山、大雷山等,都是老百姓不要的“帽子山”,土壤贫瘠,又山高路远。每年造林前,须得开山辟地。很多时候,上山路极窄,只可一人过,两边便是陡坡,仅靠前人脚印才得以艰难攀登。树,就是一棵棵栽上去的,死一棵,就补一棵,日复一日。

  不仅要植绿,还要守绿。开荒是与自然作搏斗,守山则是与人作抗争。物质匮乏的年代,一棵杉树抵得上一家人一个月的伙食。因此白天造林,晚上护林员们还得卡点值守。有一次,护林员们竟追着偷伐者,跑完了一整座山。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从1958年的春天开始,40多名党员职工以林为业、以场为家,带头冲在一线、久久为功。经历了25个年头,林场扩建造林终于结束,5万亩荒山披上了绿装。知青下乡结束时,倪里奋选择了继续留守,直到职业生涯的终点,将一生献给了大山。

  倪里奋、冯济杰、黄柏林、陶岳良……在数以百计的“第一代护林员”中,他们的名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事迹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在他们心中,“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如同一盏明灯,在孤苦的岁月里熠熠闪烁,成为坚持下去的不竭力量。

  

  屈卫明:守得青山出金山

  知青之后,“林二代”接棒进山。屈卫明从记事起,就生活在这片山林中。巧合的是,1986年,他从部队退伍,恰好被分到了荒郊野外的林场。听说来了位年轻人,林场老人们既欣慰又担心。欣慰的是,终于有了新面孔,却又担心,他能不能吃得了苦,会不会半途而废。

  尽管上山前,屈卫明做足了心理准备,但到了兰辽分场,还是傻了眼:没有下山公路,宿舍是石砌的,因为没有通电,吃穿用度全得肩挑背扛。但这位“小后生”并没被现实打败,反而越挫越勇,不光能吃苦,还思维活络,很快就从普通职工晋升为分场场长。于是乎,施展拳脚的空间更大了,生产经营抓得有声有色,令人刮目相看。

  然而,进入新世纪,林场却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险阻。不光是临海,周边县市的国有林场也一蹶不振。由于经营每况愈下,林场主要就靠木材砍伐勉强度日,一线员工月工资只有五六百元,有的为了养家糊口,出卖劳力背毛竹,有的索性买断工龄,主动下岗。

  临危之际,2003年,屈卫明放弃了提拔试用的机会,毅然选择留在林场,接任场长。他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首先,分流富余人员,提高林区职工待遇,稳住骨干力量;其次,减少木材砍伐量,提高林副产品收入;第三,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最后,更新采伐迹地,迅速提升森林蓄积量。

  屈卫明开源节流,只为打通一个个林区的公路。道路改善后,致富的路子也越来越宽:茶厂建起来了,一片片珍贵树种也从此安了家。令人肃然起敬的是,整个林场的木材采伐量,从最高时的每年3000立方逐年递减,近4年更是一棵未伐。

  林子保住了,但今后出路在哪里?关键时刻,林场党支部提出“党建强场、转型兴场、生态立场”,专门组建起一支党员攻坚先锋队,并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党建+生态”“党建+产业”。如今,林场已是周边县市森林旅游的热门景点,每年游客十多万人。

  恍惚之间,19名“林二代”也即将老去,他们如同守家一样,守着这片绿水青山。困难时,很多人宁可少要工资,甚至不要工资,也要植树造林。20年时间,森林蓄积量从17万立方米提高到25万立方米。如今,种下的珍贵树种就有数千亩,国家储备林基地7000亩,俨然成了一座“绿色银行”。

  

  潘学飚:山坳人生亦精彩

  屈卫明心中一直有个遗憾,从1997年开始的13年里,从未进过一个新人,以致第三代几乎要青黄不接。直到2010年终于招来了一名本科生,可3年后,还是另谋高就。因此,潘学飚的到来,让屈卫明百感交集。

  潘学飚是北京林业大学的硕士生,2015年考到兰辽分场时,已在杭州一家研究所工作了近5年。过去,林场里本科生都凤毛麟角,他是第一个硕士。之所以到临海来,其实潘学飚事出有因:想结束与妻子的两地分居。

  可没想到,物理距离缩短了,却依然分居。兰辽分场是最大的林区,足足2.3万亩,基本分布在山尖,十天半个月都下不了山。尽管事与愿违,但潘学飚还是踏实留了下来,实在想念妻儿,就站在山顶,朝家的方向远眺。

  都说年轻人不甘寂寞,在寻常的巡山当中,潘学飚还真变出了花样。过去,老员工巡山靠罗盘,既容易迷路,也难免出错。于是,玩转新科技的潘学飚开始捣鼓:能不能做一个GPS地图?

  不懂,就网上找教程,再自学编程。一个月后,GPS地图还真呱呱坠地。起初对导航仪,大伙半信半疑,可到了实际应用时果然派上大用场。很快,导航仪被推广至整个林场,潘学飚成了义务讲师,手把手教老一辈操作新玩意。

  对于年轻人的创意,屈卫明等老一辈不仅给予充分的试错空间,一旦奏效就立马加以推广,这种宽容与肯定让大家感觉到无可比拟的喜悦。尝到甜头的潘学飚,没有停下创新脚步。

  也就是从那时起,林场翻开了现代化、智慧化的新篇章。不久后,潘学飚又采购来了一批设备,基于信息管理系统,搭建了属于林场的森林防火系统。看到兰峰茶厂的生产效率低,且品质很难标准化,他苦心摸索,在揉捻机上加了个定时器,在杀青机上装上变频器,没花多少钱,就解决了大问题。

  现在,一群年轻人还琢磨着,如何让好产品卖出好价格,打品牌、换包装,茶叶效益连年走高。给后生以更大舞台,是一代代林场人的优良传统。进林场3年,潘学飚成了兰辽分场的场长,去年又被任命为总场副场长。不仅是他,如今一线的护林员队伍中,将近一半是年轻人,平均年龄32岁,很多就孤身驻扎在深山老林中,已能独当一面。

  “前人植绿、守绿,我们这一辈的职责就是富绿。”潘学飚说,新生代中,有学服装设计的、有学音乐表演的、有学工商管理的、也有学电子工程的,“尽管身处山坳,但每个人其实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标’,创造精彩人生。”

  最近,作为林场年纪最小的护林员,23岁的金伟军也向党支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决心在护林道路上传承下去。近几年来,临海林场陆续获得“全国十佳林场”“浙江省现代国有林场”等荣誉。奋斗永无止境,传承与创新已是新生代力量最亮丽的标签。

  建党百年,林场六十四载,三代人一脉相承,他们将党旗插在峰峦之中,守绿便是他们的初心与使命。在临海,“忠诚敬业、艰苦创业、改革兴业”的林场精神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的生动案例。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