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萍(左二)给学生传授汉绣技艺。 资料图
近日,在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绣万幅党旗、迎建党百年”活动上,黄春萍指捻绣针,向80位基层老党员展示汉绣针法。
汉绣是传统刺绣艺术,其构思大胆,色彩浓艳,画面丰满,装饰性强,处处流露出楚风遗韵。2008年,汉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50多岁的黄春萍是汉绣的湖北省级传承人,近日又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从一名普通绣女,成长为汉绣大师,黄春萍数十载初心不改,一生只做绣娘梦。
黄春萍自幼受到祖母和母亲的感染与熏陶,十分喜欢刺绣。在10岁时第一次创作汉绣《花鸟》,这幅作品需要用到16种针法,但当时她并未具备这样的技能,为此,年幼的她专门找到当时武汉两位汉绣大师韩辉、项珍珍拜师学艺。
“学艺的日子里,每天苦练12小时以上,手指常被刺破,直到麻木。”黄春萍说。
此后的岁月中,黄春萍针线不辍,练就了一手炉火纯青的技艺。短短一秒钟,她可以将一根丝线劈成1/64,可准确完成穿针,甚至能走5个乱针回合。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黄春萍为灾区人民数度落泪,决心用汉绣表达情义。她开始创作汉绣作品《屹立的国旗》,这幅近一平方米的作品,绣了568万针,用色线800余种,耗时整整一年。凭借该作品,黄春萍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
“传统的汉绣,它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我们一定要继承,但在继承的同时,我们还要发展。”黄春萍说。
近年来,汉绣文创产品不断出新。黄春萍携团队创作了汉绣筷套、抗疫香囊、抗疫口罩等系列产品,让非遗回归到日常生活。
2008年,黄春萍租了个小门面,用自己积攒的200多幅作品,成立了她的第一家汉绣工作室——“锦绣坊”,她希望工作室不仅是为赚钱养家,更想保留这门技艺,让汉绣传承下去。她的工作室除了经营汉绣作品,还不断招收学员,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
经过多年的辛苦耕耘,黄春萍的汉绣工作室已从一个店面发展到多个店面,累计招收学员超7000人,包括残联、妇联、计生等部门举办的培训班学员,也有来自外省的爱好者。
黄春萍将自己多年的汉绣经验梳理总结,编写成一套图文并茂的教材。汉绣进校园为传承之路开辟了一道新的大门。目前,湖北有12所高校以及5所小学开设了汉绣课程。
“汉绣技艺之所以能在新时代保持活力,除了它自身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帮助。”黄春萍说,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汉绣等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她本人也于2012年在武汉市江汉区的推荐下,被评为汉绣湖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武汉市江汉区还为黄春萍免费提供场地,在汉口文体中心成立了“黄春萍汉绣工作室”。
黄春萍还尝试通过汉绣直播教学的方式,把汉绣技能的种子带到了社区,“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汉绣,喜爱汉绣”。
有感于全社会对自己创业给予的帮助,黄春萍也时刻不忘为其他有需要的人施以援手。
近年来,黄春萍积极参与武汉市妇联组织的“巾帼巧娘脱贫计划”和“残疾人汉绣培训就业计划”,每年举办汉绣培训百余场,带动女性就业万余人。
听力一级残疾的吴霞光,是黄春萍的徒弟,2013年开始跟着黄春萍学习汉绣。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吴霞光如今负责管理吉庆街的4个销售分店,还自己设计作品,在湖北省、武汉市的多个比赛展览中获奖,并于2018年荣获了“湖北省技术能手”称号。
汉绣,让吴霞光的生活焕发光彩。黄春萍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女性自立自强。”
去年,为助力复工复产,黄春萍汉绣团队创作了“锦绣抗疫三宝”:抗疫香囊、抗疫口罩、抗疫健康眼罩系列产品。
她将该项目投入被列入国家扶贫计划的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化龙堰镇高桥村,以“结对子种文化”形式,将该村扶贫对象纳入汉绣手工技能合作社进行技能培训帮扶,由建档立卡妇女学员绣制产品,统一以定向采购回收形式进行市场销售,支持当地妇女就业增收。
同时,“锦绣抗疫三宝”内装配的抗疫中草药,则从当地因疫情陷入困境的一家药企采购,带动了企业走出困境恢复生产。
“我将用余生继续汉绣事业,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姐妹,通过汉绣这一美好事业创造她们的美好生活。”黄春萍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