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剧照。
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3月11至13日在云南艺术学院实验剧场首演,吸引了不少观众。该剧通过传统音乐小调、说唱、方言等形式,艺术化地反映了脱贫攻坚过程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反映了脱贫工作的艰辛挑战和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反映了扶贫干部自身的成长和贫困群众思想的蜕变。
“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曾经唱遍祖国大江南北,成为几代人记忆的《阿佤人民唱新歌》于1965年在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诞生,是解放军战士杨正仁在西盟县参军时创作的经典红色歌曲。一句“跟着共产党,阿佤人民唱新歌”,充分表达了边疆少数民族世世代代听党话、跟党走的真挚情感,展现了普洱市各族群众团结在党的伟大旗帜下,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行的坚定决心。
自此以后,这首歌就始终深深印刻在普洱人民的心中,反复吟唱,歌声悠扬。
50年代初,进入西盟县阿佤山的共产党第一支工作队,牢牢扛起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事业,帮助西盟佤族从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结束了3000多年的原始社会形态,开启了西盟县的历史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市委、市政府面对全市“十县九贫”,边疆少数民族众多,贫困人口占全省总数的7.9%,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30.4%的严峻形势,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这首歌也见证了普洱不忘初心的党史、摆脱封闭落后的新中国史、团结拼搏的改革开放史和战胜贫困走向小康的社会主义发展史。
普洱市委常委、副市长刘海平深有感触地说:“记得10年前我到西盟县,看到的是一幅贫穷的画面。老百姓住在茅草房里,一家老小围着火塘,家里什么也没有,道路交通也非常不方便,从普洱到西盟车程近7个小时。而如今,交通环境大大改善,普洱到西盟只要2个多小时;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居住条件不可同日而语,脸上的笑容也多了。我深感党的政策的伟大,深感脱贫攻坚的不易,也深感我们未来事业前景的美好。”
脱贫攻坚以来,普洱市各族群众振奋精神、锐意进取,探索了脱贫工作委员会、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宾弄赛嗨”民族团结互帮互助机制等具有时代特征和普洱特色的脱贫路子;涌现了“时代楷模”朱有勇、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李娜倮、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西盟县等先进典型,也交出了“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6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普洱答卷。
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司莫拉佤族村考察慰问,敲响了佤族木鼓,留下了“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的殷殷嘱托。在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旅厅的支持下,普洱市创作了反映直过民族——佤族“千年跨越”艰辛历程的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以全新的形式将“跟着共产党”的基因代代传承,将“团结紧、向前进”的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