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级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张亮,他和团队独创的“别墅”养鸡产业扶贫模式,带动50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爽朗的笑声、黝黑的皮肤,这是罗望秀给人的第一印象,“村里人都叫我‘黑猪嫂’”。2017年,40岁的罗望秀成为了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的学员。
2019年初,在学校老师的建议与指导下,罗望秀吸纳了一批“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学员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发展黑土猪生态养殖,打造望凯生态养殖品牌,延伸产业链,建立“养殖-沼气-能源-有机肥-种植”的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湖北省咸宁市政府主办的“香城创业大赛”中她一举夺魁,后又当选为市人大代表,荣获全市“巾帼脱贫致富之星”。
如今在鄂南咸宁,类似罗望秀这种“黑猪西施”的名号层出不穷。“黄袍农夫”“大幕羊倌”“龙虾大王”“孔雀皇后”“闯王响梨”等闻名遐迩。
乡村要振兴,职教先进村。咸宁职院推出的“一村多名大学生”已经成长为咸宁市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和“尖刀连”。全市行政村“大学生村官”比例从8%迅速增长到29%,带动了1.18万多户农民脱贫致富,崇阳、通山两县退出省级贫困县行列。
近年来,咸宁职院策划并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创新有咸宁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扶贫模式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为培养更多的乡土人才,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推动农村经济社会长足发展,找到了现实有效的解决路径。
日前,一个本土电商公众号“富德供销优鲜”悄然出现在嘉鱼市民生活中。该平台由县供销社下属电商公司嘉鱼供销富德农产品供应链有限公司打造,集合了全县8个乡镇的特色农副产品和定点消费扶贫产品。这也是目前为止嘉鱼县唯一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农商平台。嘉鱼供销富德农产品供应链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国雄,也是咸宁职业技术学院2019级“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学员,他介绍,该公司为去年县供销社和嘉鱼富德蔬菜专业合作社合股成立,初衷是缓解全县农副产品滞销,促进市场繁荣。同时对接消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试运行不久,该公司就完成15万农副产品的销售额,带动全县贫困农民部分农产品输出。
2019级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学员卢晓芳,立志使“青山”变“金山”,把“绿色海洋”摇身变“万亩金库”。她向高校教师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深入挖掘金坑村农林业生态生产潜力,做大做强以油茶、林果为主的生态产业,使乡亲们不再贫困,过上富足日子。卢晓芳坚持每天早上5点起床学习,经常学至深夜。她的小女儿说,“妈妈坚持学习的样子是我最好的榜样”。卢晓芳积极带动村里留守的农民工,个个有活儿干,有钱分,有梦追,对生活充满了期待。2019年,村里的贫困户每户增收1万元以上,村民集体增收约50万元,12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刘枧,现任通城县塘湖镇狮子村主任,2018年,通过“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考进了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学习,他全面系统的了解到农村农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看到相关行业的发展前景,掌握了行业发展的关键点信息及相关技术。通过校外参观学习,到一些市内外现代农业开展较好的村镇交流,让他对村里如何发展现代农业项目有了新的认识和规划。他着手流转土地,开始新的建设项目,计划利用山坡地种植翠枣等新特果树,带动村民生产增收。通过土地分红,根据帮扶户的特点在养殖基地安排合适的岗位,以固定用工和临时用工等方式,让帮扶户通过合作社获得合理的收入,通过技能培训掌握养殖技术。合作社自2017年3月起,已流转村民土地100余亩,建成50亩龙虾基地,至2018年辐射带动周边面积20亩,带动6户贫困户脱贫。
经过三年的培养,基本完成了培养“脱贫致富带头人”“电商创业合伙人”“农村基层组织接班人”三位一体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培养造就一支能“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扎下根的‘三农’工作队伍”。
当前农村普遍面临老龄化、空心化现象,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最大的痛点就是“生源不足”。
对此,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制定的《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招生实施方案》,联合财政、农业、教育、人社、商务、扶贫等部门,由市委组织部牵头,落实责任,确保项目顺利开展。
实施“市县镇村”四级联动,通过进村入户、张贴海报、媒体推介等全方位、全媒体宣传动员,吸引了一大批外出人员回来报名。
为解决“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学员后顾之忧,围绕学员培养经费、毕业去向、作用发挥等焦点问题,注重整合政府资源、统筹发力。在经费保障上,实行学员就学全免费,由市、县财政、培养院校按照3∶5∶2的比例分担培养费用,咸宁市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承担20%的培养费用,充分体现了院校服务地方发展和重视乡土人才培养的责任和担当;在学员毕业去向上,要求学员与所在乡镇、村签订毕业回乡服务合同,毕业后回乡村服务期限不少于5年,乡村人才留得住;在学员作用发挥上,整合相关职能部门政策资源,研究制定《关于扶持“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学员回乡创业的实施意见》,通过政治引领、教育培训、重点培养、创业引导、资金扶持、政策倾斜等支持措施,为学员回乡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确保学有所用、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
2017年“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争取省教育厅招生计划200名,共计报名407人,考试通过206人,实际到校186人,到校率达93%,实现了首战告捷。2018年,招生计划增加至400名,共计报名577人,考试通过368人,实际到校335人,到校率达91.5%。2019年已经通过单独招生提前录取587人,2020年招生计划450人,七百多人报名,招生形势越来越好。
嘉鱼县官桥镇居民沈勇收到首批“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录取通知书时激动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在30岁圆了上大学的梦。”
根据“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学员特点、学习需求多样性、咸宁农村情况、农业生产规律和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了“五位一体,农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了“淡学旺工、学做交替,弹性学制、分段教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员农闲季节或经营淡季在学校和教学点集中授课,农忙季节或经营旺季在岗位生产实践,确保学员学习工作两不误。构建了“六融合”专业群课程体系。在综合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下咸宁农村基层工作、农业生产、农村服务管理岗位对职业能力、职业素质需要的基础上,围绕培养“三种人”培养目标,构建“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专业群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农业技术与农村社会管理、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村基层党建等“六融合”的底层共享、中层融合、顶层互选的“1+N+X”专业群课程体系。
实行以“四百工程”为支撑的“学创一体,三导师制”的双创教育模式。以学生为创业主体,以学业导师、创业导师和技能导师“三导师”为主导,以“专业+”为途径,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边学边创、师生同创,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形成了“学校推、政府扶、老板帮、导师带、学生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施“四百工程”,构建百人“专家团”、百人“技术能手团”、百人“创业导师团”和百人“双师双能教师团”,为学员进行专题讲座、技术指导、信息咨询、创业指导等;建设“百家产学创基地”,为学员提供实践教学和创业教育。
开发“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以人才振兴为中心,自主开发“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人才培养,通过建在线教育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专业课程库、专家名师库和企业资源库,实现视频点播、视频互动、直播、远程协同、大数据分析、视频会议和新媒体传播等多个应用功能,服务广大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