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5版:版名:文化大院 日期:20210120
“乡村文艺空间”打开文化振兴新想象 四川成都:乡村文化空间成“网红”地标 将优质文化文艺资源注入乡村 村景入画 艺术生根 赵兴寿:一生只为谜语痴 滑县木版年画在恭王府展出 安徽界首 农村学校内涵提升让农家娃就近上好学 山东广饶县稻庄镇 “串门小分队”文明实践服务更精准 贵州遵义山盆镇 营造“多读书读好书”浓厚氛围 书画迎春 文化暖心
  005版:文化大院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乡村文艺空间”打开文化振兴新想象
· 四川成都:乡村文化空间成“网红”地标
· 将优质文化文艺资源注入乡村
· 村景入画 艺术生根
· 赵兴寿:一生只为谜语痴
· 滑县木版年画在恭王府展出
· 安徽界首 农村学校内涵提升让农家娃就近上好学
· 山东广饶县稻庄镇 “串门小分队”文明实践服务更精准
· 贵州遵义山盆镇 营造“多读书读好书”浓厚氛围
· 书画迎春 文化暖心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01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赵兴寿:一生只为谜语痴

胡胜芳 朱灿义 廖新潮

  “洁白细嫩一块砖,饮者助酒饥者餐;前生出自巧匠手,磨旋成浆石膏拌(打一食品)。”日前,在湖北省宜都市高坝洲镇青林寺村赵兴寿家,墙上一幅白纸黑字谜语,一下子将笔者吸引。

  “我这一生就为谜语这一件事活着。”指着家门口挂着的“宜昌梦想青林寺非遗(谜语)传承基地”标牌,赵兴寿自豪地说。家既是工作室又是传承基地,每天前来的游客和研学学生,让他应接不暇。

  赵兴寿是青林寺村村民,今年78岁,只有小学文化程度。“14岁那年放牛遇到的三位启蒙老师,让我觉得谜语太神奇,此后一发不可收拾。”赵兴寿清楚地记得,那天廖悦波、廖光照和吴名理三位长者听说赵兴寿有小学文化程度,便分别出谜语考他:“人有我大(猜一个字)”“人无我大(猜一个字)”“有米就来(猜一个字)”。

  “我目瞪口呆,答不上来,其实三个题都是一个‘一’字。我当即拜三位老者为师。”赵兴寿回忆,眼神里仍充满崇拜。

  赵兴寿1972年开始为村供销店挑货,“高腔就是在挑货的岁月喊出来的,唱谜歌能找到快乐,很多新创作的谜语、谜底都是那时琢磨出来的。”

  1976年,当上生产队小队长的赵兴寿把谜语当作文化在生产队进行推广,邻居茶余饭后由此说是非、扯闲篇的少了,一起交流有意义的谜语文化氛围浓了。

  1984年,当上村主任的赵兴寿又把谜语文化当作村民的精神食粮进行推广,每年举办谜语大赛。

  1999年后,他开始专门研究、创作、推广谜语,陆续出版了《青林寺谜歌选》《青林寺谜歌荟萃》《青林寺谜语说税》等20本谜语专著。

  因传播形式喜闻乐见,近年,当地卫计部门、人武部、税务部门等也搭乘谜语、谜歌快车,将其植入宣传内容,传统谜语在青林寺得到挖掘与传承。

  如今,赵兴寿成为三峡职院的谜语传承大师,负责传承谜语、谜歌。为了将谜语、谜歌文化传播得家喻户晓,他将家里三间临街房屋打造成了谜语传承基地,免费讲谜语,2020年为研学旅行团队讲课近20场,接待100多场。

  青林寺村的谜语文化在赵兴寿等众多本土民间艺术家的影响下,整理出各类谜语、谜歌达1万余条,相继出版发行了青林寺民间文化系列丛书30余本。

  赵兴寿个人因谜语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因唱谜歌成为第一批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谜语人,他的谜语作品《田字谜喊冤》获世界和平民间艺术大赛金奖。青林寺村也被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湖北民间谜语村”,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谜语村”,被国家纳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