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台湾商人赖金瑞来到广西钦州钦南台湾农民创业园考察,被这里的大蚝产业深深吸引,果断在这里扎下根来,注册成立广西隆门水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走上了大蚝人工育苗、养殖及加工产业的创业路。
大蚝又叫牡蛎,有“海底牛奶”之誉。钦州市钦南区拥有全国最大的内海茅尾海,这里港汊众多,风平浪静,水质适宜,饵料丰富,是适合大蚝繁殖生长的“天然牧场”。
多年来,钦南区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前景,吸引了海峡两岸众多企业和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和投资创业。台湾商人赖金瑞便是其中之一,目前已经投入资金6800多万元,建设完成了大蚝人工育苗、养殖基地及加工厂,事业干得红红火火,并吸引了台湾大蚝育苗专业人才陈哲钧等人前来合伙创业。
“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大蚝产业发展,将其作为特色农业的支柱产业。”台商赖金瑞告诉记者,“北部湾大学落地钦州市钦南区,其海洋产业包括大蚝的育苗、养殖技术的科研水平在国内是非常先进的,为我们发展大蚝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钦州大蚝是全过程无投料无投药海上牧养的天然产品。”据钦南台湾农民创业园负责人介绍,钦州大蚝于2011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2016年、2018年分别入选中国品牌价值榜,品牌价值为45.48亿元和46.48亿元。2017年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并被评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荣登2018中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类)前100名排行榜。
近年来,为进一步推进大蚝产业发展,钦南台湾农民创业园携手园区的台商台企、两岸水产专家、科研院所,围绕大蚝天然保苗、人工育苗、抗风浪养殖、大蚝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等关键技术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合作。
“我和台湾技术人员有幸参加了2020年桂台(钦州)农业创业发展论坛,当面与中国科学院大蚝养殖专家喻子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王悦齐等国家级专家进行了大蚝养殖及加工的技术交流。”赖金瑞的合伙人、钦州市大蚝养殖协会会长郑宏明说:“这个论坛是海峡两岸农业企业和专家交流的重要平台,希望钦南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以后每年都举办。”
2020年12月,在北部湾大学、钦南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及相关台商台企的共同努力下,广西海洋产业发展促进会牡蛎分会正式成立,为钦南大蚝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交流和产学研合作平台。
台创园管委会与相关企业合作,聘请有关专家举办大蚝养殖培训班,积极鼓励沿海农民大力发展近江牡蛎人工养殖,积极探索大蚝养殖新模式,开展了大蚝深水串吊养殖项目、大蚝池塘全人工控制大蚝吊养试验项目、钦南区犀牛脚镇沙角村特色生态养殖示范项目等。
与此同时,台创园管委会配合有关科研机构,开展多倍体大蚝的繁殖和养殖研究。通过养殖技术的创新推广应用,取得了初步成果。如蚝片串吊养殖比海区水泥柱吊养大大缩短养殖时间,单位产量养殖提高了30%。
“我们人工培育的蚝苗适应性强、生长发育快、产量高,深受当地蚝农的欢迎。”台湾大蚝专业技术人员陈哲钧自豪地对记者说,“这种蚝苗放到大海后对盐度的适应性比天然培育的还要强,可以最大限度解决海潮涨落及天气因素引起的海水盐度波动造成的负面影响,对大蚝的稳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海峡两岸专家、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的共同努力下,积极探索大蚝产业化经营新模式,通过合作组织,促进规模养殖和产业化发展,钦南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大蚝产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1家。
钦州市海华蚝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养殖户120多户,每户年均收入达4.5万元-6万元。钦南区沙井养蚝专业合作社组织83户社员,采取统一采苗技术、统一养殖、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方式发展大蚝养殖,先后创建了大蚝采苗基地、培育基地、养殖基地共12个,面积2700多亩,家庭户年均增收6万元以上,合作组织基本覆盖大蚝育苗、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发挥了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随着养殖技术不断进步,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大蚝养殖逐渐发展成为钦南区水产养殖的一个支柱产业,大蚝养殖面积已达15万亩,大蚝产量达25.39万吨,产值达22.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