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达正在观察番茄长势。
“你看,这株小番茄已经挂果了,还蛮多的。春节前就可以采摘了。”进入腊月,尽管连日寒潮来袭,走进漳浦台湾创业园的台青创业基地,在温室大棚内却一点儿也不觉得寒冷,基地主人郑伯达指着眼前的番茄果欣喜地介绍。
今年42岁的台胞郑伯达祖籍漳浦赤湖,如今又成为漳浦人的女婿。由于常年往来漳台两地,他一直寻思着在大陆创立自己的一番事业。在朋友的引荐下,郑伯达于2020年入驻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并注册了一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决定往离土栽培方向深入探究。
在4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内,郑伯达示意来访者仔细查看小苗的根部,介绍说,这种刚刚试种的小番茄,是放在一个个美植袋独立栽培而成的。“这就是离土栽培,能避免植株间因得病而互相传染,同时做到肥水可控、病菌可控。”郑伯达说。
据介绍,离土栽培在台湾起步较早,经多年发展,技术相对成熟,不过在大陆还少有人问津。他希望将这一技术移植到这里,通过引进台湾现有的高优果蔬,培育出绿色健康的食品,未来还可以和家庭农场、休闲农业等进行嫁接,做成一篇“大文章”。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自家阳台种瓜果蔬菜,离土栽培刚好契合这种需求。”郑伯达说,客户可以将培育好的果苗拿回家中继续种植,也可以直接将一年内想吃的瓜果蔬菜罗列出来,通过线上进行下单,他们接到菜单后,会有序安排种植,这样既保障产品有销路,也可以确保客户能如期收到满意的产品。谈起未来公司的发展蓝图,郑伯达信心满满。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一系列优惠措施出台,作为“省级台青创业基地”,在漳浦台创园,像郑伯达一样跨海而来的台青不在少数,他们既带来了台湾先进的农业种植和管理技术,也充分利用漳浦广阔的土地、富足的劳动力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等优势资源,进行互补发展,不断壮大现代农业新版图。
“目前,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已集聚8家台青企业,入驻台青37人。”漳浦台创园管委会主任林建国介绍,为打造“台胞登陆的第一家园”,漳浦台创园精心筹备,采用“妈妈式”服务为台青在漳浦创业提供切实的帮助。除了提供一站式服务,还积极为创业的台青提供项目补助、优惠政策、创业辅导等,激发台青的创业热情,助力园区传统农业企业转型升级。
和郑伯达倾心于高优水果的研究方向不同,来自台湾台南的“85后”林昇翰,是漳州杰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因亲人曾是台湾蝴蝶兰的第一代引种者,林昇翰从小耳濡目染,对种植蝴蝶兰有着浓厚的兴趣。2012年,林昇翰开始来大陆学习蝴蝶兰的种植技术,学有所获后决定留在漳浦创业,并于2020年9月正式接手运营杰腾公司。
走进杰腾公司的温室大棚内,千姿百态的蝴蝶兰让人目不暇接:优雅、春丽、兰兰、林林……每一个蝴蝶兰品种都有属于自己美妙的名字。这里的蝴蝶兰有三四十个品种,大多数是日本的专利品种,主要出口到日本、韩国、美国等国。
“漳浦这边的气候和台湾很相近,适合种植蝴蝶兰,而且这边的市场前景更为广阔。”林昇翰说,目前台湾的蝴蝶兰市场相对饱和,而大陆的内需市场还很大,在这里,他可以“两条腿”走路,既做出口,又做内销,目前公司每月营业额稳定在20万元左右。
由于产品大部分出口国外,所以林昇翰采用的种植方式和别人有所不同。“大陆普遍采用的是水草种植,这种种植方式虽然成本较低,但是花期较短。”林昇翰透露,在日本,人们喜欢将蝴蝶兰买回家中自己种植,等待开花,这就要求蝴蝶兰的花期要更长一些,而采用树皮种植就可以有效延长蝴蝶兰的花期。
对于创业初期的林昇翰来说,代工是他的首选。一个新的蝴蝶兰品种诞生,从授粉、选种、测试等一整套下来要花6年时间,这意味着创业者需要在品种研发上投入很多时间和资金。他认为,代工只是为了让公司在发展初期能够生存下来,等公司稳健后,他将紧跟市场需求研发新品种。
漳浦台创园是全国著名的蝴蝶兰种苗之都和新品种研发、繁育、示范和推广基地,年产蝴蝶兰种苗5000万株。近年来,随着其产业效益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园区成为台湾蝴蝶兰产业到大陆拓展的重要基地。现有蝴蝶兰企业30多家,其中台湾企业近20家。他们依托一年一届的海峡两岸花博会及国际兰展这一平台,或是技术合作、或是强强联手、或是新品种研发、或是培训指导,推动闽台蝴蝶兰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动局面。
“目前,我们正趁着两岸农业融合发展的‘东风’做强产业集群,全力促进兰花产业壮大,抓住机遇,争取来年有更多新发展。”林建国介绍,2020年台创园着力推进兰花产业的发展,启动规划面积300亩、投资1.5亿元的闽台兰花产业园二期建设,建设完成6560平方米“蝴蝶兰研发展示推广中心”项目;改造提升5090平方米旧玻璃温室的工程;竣工投用了投资350万元的“蝴蝶兰研发组培中心”项目。兰花产业的融合发展荣获省农业农村厅、台港澳办授予的“闽台蝴蝶兰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基地,同时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兰科植物保育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分基地”也在漳浦台创园授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