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沟练习太极拳的年轻人。 赵墨波 摄
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太极拳爱好者眼中,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赵堡镇陈家沟,这个豫北普通乡村充满了魅力。自17世纪中叶在陈家沟村起源,太极拳经过40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已经享誉世界。作为黄河文化符号之一,太极拳将其对中国传统哲学朴素深刻的理解融入拳法,蕴含了中华民族对搏击之道的独特表达,成为中国武术亮眼独特的存在。
陈家沟距郑州有一个多小时车程,驱车来到这里时,已是中午时分,恰逢2020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寒意逼人,空气清冽。走进村内,一条由青石板铺就的主路笔直宽阔,两侧绵延着仿传统建筑,房舍高低错落,在薄薄雪雾中带着几分朦胧。
陈家沟人称“太极第一村”。漫步村里,随处可见太极文化的影子。碑楼牌匾、门头巷道、墙边檐角,处处有太极的印迹。路边商铺,摆放着各式太极服饰和练功器械,餐馆的名字含有太极,菜品名也透着太极的遐思。
村落中不时看到一间间武校,高大的门楼精气十足。还有些低调的家庭武馆,通常只在门前挂一块匾额,深沉内敛。近年来新修的太极拳博物馆、太极拳文化园、太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建筑,将太极符号与时尚现代的建筑语言结合,与传统民居融为一体,别有特色。
古村宁静。此行向导陈亚军,是陈氏家族第二十世后裔,也是太极拳大师陈小旺的入室弟子。他介绍,陈家沟历史可上溯至明初。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令山西洪洞县民众向怀庆府(今焦作一带)移民。陈氏先祖陈卜扶妻携子行走在移民队伍里,最后落脚在温县常阳村。常阳村位于焦作市温县城东5公里外的清风岭上。陈卜性情忠厚,身怀家传武功,与乡邻相处融洽,定居于此后,经多年勤恳劳作,家业兴隆,人丁兴旺。随着陈氏家族不断壮大,常阳村更名为陈家沟。此后数百年,虽历经战乱饥馑,村子还是静静庇护着乡民,并孕育出太极拳这一精妙拳法。
来到陈家沟,要拜谒的地方是太极拳祖祠,它也是陈氏家族宗祠。它既是陈氏族人寻根问祖、祭拜先祖的场所,也是太极拳习练者祭拜历代太极宗师之地。
在陈家沟,上演过中国武术史上最有名的偷师故事——杨露禅偷师学拳。古村落至今保留着杨露禅学拳处。杨露禅是清末直隶省广平府(今河北邯郸)人,十岁时来到陈德瑚家帮工。陈家院子依地势而建,院墙建得高,能避开人们窥探,陈长兴就借用陈德瑚家的院子教拳授艺。小帮工杨露禅伏在角落处偷师学艺,夜晚再找无人处练拳。陈长兴发现后,认为他是可造之才,正式传授他太极拳法。
有人说,陈家沟的历史,就是中国太极拳半部发展史。在陈家沟,太极拳的每一步发展都清晰可见。
陈家沟陈氏家族一世祖陈卜精通陈家祖传的一百单八势通臂长拳,通臂长拳传至第九世陈王廷时发扬光大;陈王廷吸取明代军事家戚继光编写《拳经》32势中的29势,大胆创新,博采众家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创造了一套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术;陈家十四世陈长兴将陈氏太极拳提炼归纳,由博返约,创造性发展了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炮捶),今人称之为太极拳老架(大架)。
陈家沟有民谣:“上至哼哼,下至能能,大人小孩,都会扑腾。”说的是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人人多少都会比画几招。村民们说:“喝了陈沟水,都会跷跷腿。”村头巷尾,到处可见习练者身影,连游客也忍不住模仿个三招两式。
几乎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侠客梦,太极拳也在侠客梦中被不断描摹。陈家沟成为太极拳习练者心中的习武圣地。目前,陈家沟武校拳馆大小有30多家,人多时几乎所有学校都能满员,今年因疫情影响,情况特殊,学员少了很多,但拳师和学员们练拳劲头不减,老拳师拳拳带风,步步生威。
随着太极拳的不断发展,陈家沟也呈现出新样貌。近年来,陈家沟先后入选国家首批特色小镇、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最美文化传承村等数十项荣誉。2007年,温县被中国武术协会认定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2020年,陈家沟入选“2020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中国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2020年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等。
因为太极拳的影响,早在1981年,陈家沟就接待了首批日本访客,此后每年都有大量国内外太极拳习练者前来学访。陈家沟村民都见过大世面,面对各种肤色的外来学拳者,他们都神情淡定,言谈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