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7版:版名:文化大院 日期:20201215
“非遗+旅游”文化乡村展魅力 贵州丹寨:非遗之乡的文旅融合之路 云南昆明官渡区:传统非遗找到新“活”法 网上点单 送“课”上门 北京阅读季:十年相伴 阅动京城 “我和妈妈学科学”公益活动让乡村妇女儿童共读乐享科普短文 “旅游+”拓宽苗乡瑶寨致富路 山东聊城东昌府区 文明实践志愿者引领群众文化 江苏苏州 弘扬“枫桥经验” 和谐文化进万家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 贫困生文化教育有保障
  007版:文化大院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非遗+旅游”文化乡村展魅力
· 贵州丹寨:非遗之乡的文旅融合之路
· 云南昆明官渡区:传统非遗找到新“活”法
· 网上点单 送“课”上门
· 北京阅读季:十年相伴 阅动京城
· “我和妈妈学科学”公益活动让乡村妇女儿童共读乐享科普短文
· “旅游+”拓宽苗乡瑶寨致富路
· 山东聊城东昌府区 文明实践志愿者引领群众文化
· 江苏苏州 弘扬“枫桥经验” 和谐文化进万家
·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 贫困生文化教育有保障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12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云南昆明官渡区:传统非遗找到新“活”法

叶辉 本报记者 王小川

  

  

  云南昆明官渡区:传统非遗找到新“活”法

  

  官渡古镇云子棋院中的云子制作技艺。

  老戏台、青石板、金刚塔……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古色古香的官渡古镇吸引着全国游客。走在古镇长长的石板路上,滇派内画、云子、乌铜走银、民间刺绣……游客们在赏游途中感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近年来,官渡区通过非遗与旅游、研学等结合的方式,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为传统非遗寻找到了新“活”法。

  坐落于官渡古镇的云子棋院,生产车间里,1200多摄氏度高温的窑炉旁,两名工人熟练地用长勺舀起融化的原料液体,逐个滴在细长的铁制模具上,然后经过压制、打磨、筛选、清洗、晾晒等11道手工生产工序,一个个晶莹通透,乌黑透碧的云子就制作出来。

  棋院负责人介绍,如今的云子棋院不仅是一家集设计、制作、展示、销售的多元化企业,还承担起青少年研学的新任务。在棋院的二楼,10多个教室传出老师讲课及学生落子的声音。在初级班,12个年龄在5岁至6岁的小朋友在认真地听老师讲解,“天元”“高目”“中腹”……这些在普通人看来天马行空的词汇,早已烂熟在小朋友的心中。5岁的杨梓然学棋已有一年,和其他小朋友看动漫、踢球不同,下棋成了他闲暇时间的最爱。“我觉得学棋很有意思,有各种各样的变化,我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参加比赛。”杨梓然笑着说。

  非遗只有“活”起来,才能真正传下去。从2011年开始,官渡区主导创办了“中国(昆明)官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截至今年,联展已成功举办10届,吸引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200余个非遗项目在官渡古镇参展,参加现场展示的各级传承人500余人,展会现场交易额达400余万元,大批游客到古镇参观、旅游。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