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8版:版名:乡风文明 日期:20200811
河南宁陵县 聆听革命故事 传承红色精神 贵州余庆县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有了老年大学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 文明村镇创建提振脱贫攻坚精气神 山东临清市尚店镇 曲艺进村镇 文艺助脱贫 浙江台州市 “三伏天”送健康下乡 宋庆莲:用书香文化滋养乡村 祖屋变“共享书房”传承乡土文脉 山东利津:文明环境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008版:乡风文明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河南宁陵县 聆听革命故事 传承红色精神
· 贵州余庆县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有了老年大学
·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 文明村镇创建提振脱贫攻坚精气神
· 山东临清市尚店镇 曲艺进村镇 文艺助脱贫
· 浙江台州市 “三伏天”送健康下乡
· 宋庆莲:用书香文化滋养乡村
· 祖屋变“共享书房”传承乡土文脉
· 山东利津:文明环境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08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海南琼海市嘉积镇八旬老人王可居钟情书香、初心不改——

祖屋变“共享书房”传承乡土文脉

黄艺 林士杰

  

  

  祖屋变“共享书房”传承乡土文脉

  

  80岁的王可居。 林士杰 摄

  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镇万泉河畔的溪仔古街入口处,曾有一栋老房子,它原本是80岁老人王可居的家。如今,老人将房子低价租给一个文创团队,让房子变身为琼海市远近闻名的“共享书房”。

  该共享书房名为“木舍耕读”,取晴耕雨读之意。书房清新雅致,木色的书架上摆满各色图书。走进木舍耕读共享书房,一股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书房设有共享阅读中心,每天都会有不少古镇居民和游客在此借阅书籍。据介绍,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查看书籍目录,找到想看的书,然后以一元钱一天的方式共享阅读该图书。

  书房的后院保留老屋沧桑的底色,墙上挂着王可居用小楷写的长卷《溪仔往事》,人工瀑布的水滴在芭蕉树上,淅沥如雨。

  在这间书房里,王可居既是房东,又是读者,更是溪仔故事的叙述者。他向笔者说起自己的读书往事。

  “我从小就被称作‘书虫’。小时候家里穷,只好去书店站着看,一站几个钟头,去图书馆借书,借到管理员都认识我。”王可居至今仍怀念小时候坐在老屋后院玉兰树上看书的快乐。

  但是,家贫让上学成了一件难事。为了挣学费,少年时的王可居干过劈椰子的苦差,也曾冒着生命危险做过“运木头”的活儿。那时从五指山原始森林砍伐的优质木材被捆绑在竹筏上,顺万泉河而下,在溪仔街旁的西江码头靠岸。

  家人看他一心向学,便“砸锅卖铁”供他读书。后来,王可居参军,退伍转业在大城市工作,于2009年退休回到溪仔街。

  “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2017年,王可居拒绝其他商人的开价,以低于市场价将房子出租给“木舍耕读”共享书房团队。

  已是耄耋之年的王可居依然坚持读书买书,共享书房内常出现其掩卷沉思的身影。“老书虫”的美名传开,让年轻一辈备受鼓舞,书房人气渐旺,还经常举行各类文化沙龙,万泉河畔的书香越来越浓郁。

  读了一辈子书的王可居还有一个愿望,就是用写作将故乡的故事传承下去。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老人见证过日军侵华、家国破碎、新中国百废待举、改革开放……“这一生听过很多好故事,如果不把它们写出来,心里不痛快。”

  曾经,溪仔街因连接舟楫往来的万泉河,是繁华热闹的地方。随着万泉河交通地位的下降,溪仔街变得沉寂,只剩下蜿蜒的青石板路和街边沧桑的老屋诉说着昔日的繁华。

  王可居目前已攒了10多万字的手稿。前不久,老人的出书梦偶然间被共享书房的工作人员得知,他们便在网上介绍老人的故事,发起众筹,准备为老人圆梦。

  共享书房创始人秦加一说,“希望美好的事情大家都能坚持下去,如我们的书房梦,如阿公的出书梦。”

  读者陈超是书房的常客,他很佩服王可居老人为当地文化教育做奉献的精神。他说:“很多居民、学生、候鸟老人来这里看书。这么好的阅读环境,还有一个很漂亮的后院,整个书屋有一种古色古香的味道,当我知道这个书屋的老房子是王爷爷提供出来的,还经常听他讲一些家乡故事,特别感动。”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