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赐街长拳传承人带领村民练拳。
乡情、乡风、乡愁、乡貌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词。为了发挥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镇建设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作用,山东省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马山子镇开展了乡土文化人才库建设工作。
高家庄子村的田桂兰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的传承人,其作品先后获得山东省民间艺术作品二等奖、第四届中国家纺手工精品创意大赛银奖,以及滨州市首届民俗文化民间美术作品赛二等奖等奖项;帝赐街长拳于2010年被列为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帝赐街村的孟祥雨为传承人,在山东省第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暨山东省第五届传统武术比赛中,表演的《六合双刀》获得了三等奖,目前已建设了帝赐街武术馆,孟祥雨义务授徒20多人,并在大梁王幼儿园大班和中班传授帝赐街长拳技艺……各类非遗传承人成为人才库的来源之一。
除此之外,近年来,马山子镇每年一届、连续五年组织开展了四德之星评选、广场舞大赛、民俗文化会演等文体活动,从活动中也发掘出了很多本土人才。
截至目前,马山子镇已登记书画、剪纸、秧歌、刺绣、武术、舞蹈、戏曲、厨师等乡土人才242人,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建立台账,全面建立起乡土文化人才库。
“今后我们乡土文化人才库建设还要搭建平台,发挥好乡土文化人才的作用,传承发展民俗文化,组织各类贴近群众生活的文化活动,让群众文化动起来、火起来,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马山子镇宣传委员范立洪说。
传统武术形意拳第五代传人、大梁王村村民崔文兴,义务教授弟子50多名,多次参加全镇的民俗文化会演,传承发扬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目前已建设了形意拳馆;传统鲁北武秧歌在当地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曾经停演19年,现在,在第五代传人马玉州的指导下,第六代传人马如泉进行了创新表演,勾起当地村民的乡愁;传统疯秧歌自古以来在当地流传,大梁王村村民李桂英将移风易俗、党的十九大精神等知识内容融入其中,下村慰问演出,达到了以文化人的作用,传承了传统秧歌。
马山子镇通过建立乡土文化人才库,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为乡土文化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不仅让群众性文化活动空前活跃,还让锣鼓、武术、戏曲等各类优秀民间文化得到了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