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沅江中游的沅陵,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县,曾经的“湘西门户”。沅陵县常住人数不多,却包含了25个民族:沅江以东汉族人居多,酉水旁则是土家族的聚居地,酉水再往上就是苗村苗寨的所在之处。尽管有着不同的文化生活背景,来自各族各地的人们却因相连相通的水道而熟络亲密起来。
历史上的沅陵在战时是兵家必争之地,就水运而言则是几个支流的货物转运口。口岸商业气息浓郁,不仅有接纳外来人的胸襟,也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号子与山歌。上河腔、下河腔、北河腔、落阳腔、顿顿腔,其中的差别韵味只有当地人才能听出来。
“山歌是唱的,号子是喊的。”今年64岁的向上是沅陵县文化局原党委书记,更是省级非遗项目沅陵山歌的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地道的沅陵本地人,向上在沅水支流的酉水河畔长大,不仅自小务农,还体验过撑船拉纤的活计。退休之后,继续在传承沅水号子与沅陵山歌的第一线,向上反而更忙碌了。
为配合沅陵县在为山歌、号子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已定居长沙的向上回到沅陵录制音像资料。
“沅陵有船工号子、盘木号子,驾船盘木都是男人的活,一个人干不来的,众人一起干的时候就必须齐心协力,于是有了号子,一人领唱,众人和。”他对笔者说。
“号子是口传的东西,每个领唱人都有区别。嗓子好的,会加些花,转个音,高个八度。”向上天生一副好嗓子,听着号子声长大,祖辈都是酉水河上的船工。他记事时,生产队有一条大船,村里的船拖着本地的特产桐油、花生等特产下常德贩卖,再从常德运回盐和各种生活用品。“小时候,听到号子声,就知道船回来了,村里的妇人就背着背篓去运东西,像过节一样。”
13岁时,向上曾经跟着村里的年轻人跑过船、拉过纤。“撑篙好比猴上树,拉纤如同虾弓腰。”他演示着撑篙拉纤的动作,50多年前的艰辛,如今成了令人骄傲的回忆。
向上最终没有成为船工。1971年,县里成立文艺宣传队,15岁的向上被选中成为演员。从文艺宣传队到县文工团,再到县剧团,向上的歌喉越发精进,成了剧团的当家小生。“下乡背着行李,要走上好几个小时。”表演结束后,向上与村民们端起酒杯,总会唱起早已长进骨子里的沅水号子。
1989年,不惑之年的向上将沅水号子搬上了沅陵县的舞台。十几个老船工离开河流,在灯光舞美的配合下再次唱起号子,引起了强烈反响。老船工们泪流满面,沅水号子则从此走出沅陵。2008年,沅水号子为出征奥运会的湖南运动员演唱助威。2019年,向上应邀参加了广东卫视大型原创音乐文化节目《劳动号子》的录制,再次将沅水号子带往大江南北。
尽管传统水运已逐渐式微,沅水号子仍在以别样的文化形式重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