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城县司法局工作人员(左)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资料图
阅读提示
公关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优质法律服务资源更多集中在城市,而在农村,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法律服务资源配置较少,农民法律服务需求却很旺盛。如何推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的知晓率、首选率、满意率?各地都在进行积极探索:建立配套机制,完善制度保障,吸引法律专业人士到基层开展法律服务……截至今年5月,全国已经建成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近3000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近4万个,65万个村(居)都有了法律顾问。
“你砍了我家10棵芒果树,树龄都超过10年,每棵树至少要赔1000元。”
“我是单亲妈妈,没有多少钱,能不能再少一点?”
近日,在海南省三亚市海棠区南田村村委会调解室,一场调解正在进行。
原来,东风村小组张某认为山下的一块地是自家的,而邻居黄某在地上种植了芒果树,张某第一次偷砍了8棵,后来又砍了两棵。最终,在法律顾问、乡贤五老代表、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经过5次调解,双方终于握手言和。
这是三亚市公共法律服务团队为农民提供服务的一个缩影。
公共法律服务听起来“高大上”,离农民平时生活有些距离,但是要提到矛盾纠纷调解、“一村(居)一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这些具体工作,却耳熟能详。
近年来,多地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进乡村形成典型经验,很多创新做法让人眼前一亮,各地因地制宜、努力推动,部分农村地区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建成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近3000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近4万个,为全国65万个村(居)配备法律顾问,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覆盖全国,24小时提供服务……
专业咨询 服务延伸到农民家门口
“以前老觉得律师离我们很远,现在村里有了法律顾问,遇到拿不准的事都愿意听听他们的意见。”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莲麻村村民李大婶说,而她口中的“法律顾问”则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下,在从化从事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的律师们。
“从化是典型的山区,从市区到从化走高速路要用一小时,到最偏远的村镇得3个多小时,农民‘遇事找法’非常不便,自从有了法律顾问,农民对于法律的知晓率大大提升。”从化区司法局局长陈泽荣说。
“90后”律师陆文鸿虽然年纪小,却已参加村法律顾问工作3年,从起初的不知所措,到如今的淡定自若,他和从化村(社区)法律服务工作一起成长。“平时面对的案件,农村土地纠纷比较普遍。”陆文鸿说,“在从事农村法律顾问工作之初,由于语言不通,也不熟悉村子办事习惯,‘碰了不少灰’,帮助村民破解难题,光讲法律不行,更得讲情理,必要时还得拉上村干部。”就这样,陆文鸿转变工作思路,跟着村干部们调解,提供相关法律意见,同时学着运用他们的方式开展工作。几年下来,陆文鸿成了村里的“红人”,村民碰到纠纷、法律难题,都找他。
如今,贴着标语开车进村服务,电话远程安抚初步调解,走村串户做工作……广东律师的足迹遍布城乡。据统计,近5年来,广东律师共为村(社区)的群众提供服务近400万人次。
近年来,广东省搭建省、市、县、镇、村五级服务架构体系,莲麻村的法律顾问工作就处在村级服务体系层面。从整体看,16大类172项的公共法律服务事项系统进驻,为农村基层群众提供立体化、全天候、全地域的优质公共法律服务,有效实现让群众“最多跑一次”的建设目标。
在山东,围绕实现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现代化,“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共有1.4万人担任了6.35万个村(社区)的法律顾问,提供服务54.6万件次,提升了村(社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据了解,河北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服务机构将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鉴定人、人民调解员、仲裁员、司法局(所)工作人员、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等法律服务资源组织整合起来,进驻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实体平台铺设到最基层的村、社区,打通了基层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公众平台 方便、快捷关键是好用
“多亏微信群里的刘律师指导,我才拿回了被拖欠的工程款,实在感谢他。”河南省杞县七里堂村村民朱宝玉说,之前,他在县城承接了一栋楼的水电改造工程,眼看就要完工,开发商却开始反悔,迟迟不结账。朱宝玉说:“半夜睡不着觉,想到村里有个服务群,就想着问问,没想到这一问,还真把事情解决了。”在七里堂村大家庭公共法律服务群里,法律顾问刘律师耐心解答:可以先收集证据,去劳动仲裁部门进行维权。朱宝玉按照刘律师说的一步步处理,最终顺利拿回全部款项。
截至目前,河南全省已经建立村(居)法律顾问工作微信群3.1万个,线上线下服务深度融合、法律顾问全部覆盖,律师、司法所工作人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入驻其中,实时解答群众法律咨询,定期发布法律风险提示、典型案例等信息,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做“法律明白人”。
河南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村(居)法律顾问微信工作群,河南还在大力推广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升级改造工作,建立便民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聚焦农民工欠薪讨薪等民生难题,开通了“农民工欠薪绿色通道”,同时配套建立系统反馈和转办工作机制,优化工作流程、提高运转效率,有效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供给的普惠性和精准性。
与河南一样,建立方便、快捷好用的公共法律平台成为多地共识。“这里是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请问有什么问题可以帮您?”……广东省将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升级为12348广东法网语音平台,实现与网络平台的对接;初步完成集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服务、司法鉴定等各类法律服务项目的网络平台建设。
江西省为解决乡村法律服务资源短缺,搭建可视化远程公共法律服务“乡乡通”平台,统筹利用县域法律服务资源,实现“1对N”服务,目前所有设区市、县(市、区)司法局和871个乡镇(街道)司法所建成了1227个远程公共法律服务系统,年底将实现全覆盖,多地积极推进移动端功能建设,着力实现法律咨询、法律事务办理“掌上办”“指尖办”。
探索创新 因地制宜解决实际问题
贵州省毕节市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是贵州决战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艰中之艰。如何用法治助力脱贫攻坚,一些地区有了成功探索。
近日,在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由毕节市各县(区)司法局原创的法治文艺节目正在上演。《青春铸忠诚》《苗族斗鸡舞》《滚山珠舞蹈》等歌舞将民族特色融入法治文化,原创的《快板普法》表演让“七五”普法内容朗朗上口,小品《重点和迷糊》形象生动地为群众讲解了脱贫攻坚工作相关政策知识,演员的精彩表演不时引得现场群众掌声阵阵……
“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公共法律服务这一薄弱环节,明确了工作目标和7项工作任务、4项保障措施,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提供全方位和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
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多的现状,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建成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953个,实现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农村层面全覆盖。人民调解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将办公地点下沉到村,实地了解情况,积极为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众提供有针对性的调解服务,为困难群众脱贫攻坚解决后顾之忧。
为提升基层调解员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结合司法部定期举办的“人民调解大讲堂”业务培训班,文登区司法局采取司法所长和优秀人民调解员传帮带的方式,重点针对乡村矛盾比较集中的山林土地、征地拆迁、土地流转等纠纷开展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基层人民调解员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的水平。
下一步,山东将针对农村人口特点及人口结构现状“对症下药”,研究实施切实可行的法治宣传教育方式,利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站、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阵地,发挥“法律明白人”和法律顾问作用,采取戏曲普法、文艺普法、以案释法等多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开展法治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