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的张延龄坐在自家书房的藤椅上,拿着手机的手微微颤抖,不住地擦拭眼睛。手机上播放的是昨天“山头花鼓戏”的演出短视频。“想不到,想不到,‘山头花鼓戏’这是起死回生了。”这话他连续说了好多遍。
最近,在孟子墓所在地的山东省邹城市大束镇东山头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头花鼓戏”在中断50余年后恢复了公开演出。得知消息的400多名群众早早将村文化大院围了个水泄不通。“哪想到还能听到花鼓戏哎,以前山头会上唱花鼓戏的时候,我是一场不落。”邻近村云山营村民75岁的刘德国说。
10个节目,唱腔、配乐、着装、化妆完全尊重传统;演唱者、司乐器者新老结合,全由本村村民组成。孟庆国、孟庆菊等4个年轻传人演唱了传统剧目梁祝选段《下山》。老艺人孟繁友、孟庆喜表演了喜剧色彩的《喝面叶》。当84岁的刘长立在众人搀扶下登台演唱最后一个剧目《三茬关》时,全场掌声雷动。刘长立是曾经蜚声远近的“山头花鼓戏”演唱家孟昭景先生的唯一健在弟子。在演出当天,已经很少出门的老人执意登台:“就是为了孔书记,我也得唱,要不是他,‘山头花鼓戏’就完了。”
刘长立口中的孔书记,是邹城市委宣传部驻东山头村党支部书记孔祥如。出于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孔祥如到村后深入调查了“山头花鼓戏”历史脉络。“山头花鼓戏”的产生发展与孟子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历史上,每年农历四月初二孟子诞辰日前后,前来山头村拜谒孟子墓人数的增多,逐渐形成了后来影响远播的古庙会——“山头会”。正是外地文化与本地儒家文化、乡土文化的交流碰撞,塑造了“山头花鼓戏”独特的演唱风格。孟子文化、山头古庙会、“山头花鼓戏”三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构成了一组极具历史与艺术价值的文化现象。
在孔祥如的奔走努力下,2018年10月底,东山头村“山头花鼓戏”演唱团正式成立。从此,每天晚上7点,在东山头村的便民服务中心里,孟庆贵、刘长立等几位老人开始向年轻人传授“山头花鼓戏”。孔祥如还多次邀请市里的戏曲专家来村,举行观摩座谈,努力提升演唱水平。
“老戏曲既要有老味,又要唱出新魅力,发挥新作用。利用戏曲艺术群众喜闻乐见的特点,发挥其教化百姓、引领文明新风的作用,无疑是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良好途径。”孔祥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