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酱面是北京小吃的代表,之所以说它是坚硬的,理由多多。实在说,北京没什么叫得响的吃食,唯独炸酱面,可称得上尽人皆知。当然,虽然豆汁、焦圈、灌肠、爆肚、面茶、炒疙瘩、豌豆黄、芥末墩、艾窝窝、驴打滚、门钉肉饼什么的,也都非常精粹,只是难登大雅之堂。或许有人要问:北京烤鸭不是很有名气吗?错!北京烤鸭是误读,它的根儿在山东。
我们可以把话头扯开一些,除了小吃,北京连自己的看家菜都没有,更不要提什么菜系。现在还能找到一些历史影子的老馆子,像翠华楼、泰丰楼、丰泽园、同和居、砂锅居、柳泉居等,多是鲁菜。那时候,京城是以鲁菜为主,清真淮阳为辅,兼有川菜和粤菜的餐饮结构。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些原本不太知名的馆子日渐兴隆,像湖南风味的马凯、山西风味的晋阳、四川风味的四川饭庄等。近30几年,餐饮业大繁荣,一条街上的饭馆,能赶上过去全北京饭馆的总和,比如簋街。即便是这样,也仍然看不到北京菜的影子。
北京大爷这么牛,就忍心看着炸酱面苦苦支撑门面?还真不是。我做过调查,能够立住脚的说法有两种:一是北京乃帝王之都,朝圣进贡溜须拍马者无数,山珍海味、八大菜系都吃不过来,何须北京大爷们亲自动手打造北京品牌?另一种说法是北京乃移民城市,人多口杂,原本底子就差的北京吃食,再让来自东西南北的七荤八素这么一砸,早就抬不起脑袋了,哪有心思创新?
要我说,根子还是养尊处优、嘴勤屁股懒闹的。上海不也是国际大都市移民城市吗?看人家那小菜烧得多精细,开洋小炒、红烧滑水、清炒鳝丝……想想就流口水。
北京酒的消费惊人吧?可北京没有名酒。千万别提二锅头,八大名酒没它。现如今婚宴都不用二锅头了,嫌不吉利。好在老百姓买账,算是个安慰,也对得起大众名酒这个名分。
没有菜系,也没有名酒,就这么心安理得让炸酱面一枝独秀硬挺着,是悲哀还是荣耀?
炸酱面最顶饿,也方便实惠,是坚硬的另一个依据。讲究的人晚上是不吃炸酱面的,尤其是老人。原因是不好消化。这也是为什么出大力的人总吃炸酱面的一个原因——扛时候。
炸酱面也适合懒人和忙人。平时炸出一碗黄酱,饿了煮一把挂面,放勺酱一拌就行了。我有个朋友是作曲家,闲的时候欣赏音乐,舒伯特、贝多芬、克莱德曼一通听。可“舒伯特们”不管饭,完了自己煮碗面。偶尔外出小酌,我问吃什么?他说无所谓,就炸酱面吧。
如今北京的餐饮业已经异常繁荣,但是外阜饮食文化——哪怕是八大菜系也无例外,若要在皇城根儿下立住脚,不考虑北京大爷们的口味儿,不添碗炸酱面还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