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8日
第4版 专刊返回

科技引领探新路 “碱圪梁”上鱼虾跃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推动宁夏贺兰县渔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马艳霞 梁璟

中国渔业报 | 2025年07月28日本报记者 马艳霞 梁璟

  

  

  2024年9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崔国辉(左六)一行到宁夏蓝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调研。

  

  

  2024年9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崔国辉(右二)一行到宁夏瑞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调研。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揭牌现场。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在宁夏新明润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进行现场指导。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在贺兰县立岗镇永兴稻谷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基地进行采样。

  

  

  宁夏新明润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在捕捞鲈鱼。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在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投放的环棱螺“蠡湖1号”。

  

  

  “盐碱地里种庄稼,十年九不收。”这曾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盐碱地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如今,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这里通过科学治理,因地制宜发展盐碱水养殖,先后成功养出南美白对虾、青蟹等优新品种,昔日“寸草不生的‘碱圪梁’”呈现“千亩碧波鱼虾跃”的景象。

  为助力贺兰县破“碱”重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倾力投入、持续攻坚。近年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通过建设科研基地、成果转化基地等措施,聚焦“一鳖两蟹三虾四鱼”,重点围绕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稻渔综合种养、工厂化养殖等模式,加速创新链、转化链、产业链“三链融合”,促进水产品供给本地化、设施化、标准化“三化同步”,助力贺兰县建成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的“西北渔业塞上明珠”。

  

凝心聚力攻坚克难

  宁夏虽地处我国西北内陆黄河灌区,历史上却没能逃过被土地次生盐碱化支配的困境。由于干旱少雨、蒸发量大,贺兰县农业生产长期受制于土壤盐渍化问题。

  为帮助当地解决这一难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积极创新机制,逐步形成了“院所协同、全链攻关”的科研组织模式,以科技赋能当地渔业发展。针对当地实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制定了《全链条支撑宁夏贺兰渔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同时,成立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宁夏盐碱地开发利用研究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研发机构与科研基地。此外,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扎根一线,破瓶颈、开良方,多措并举助力当地焕新颜。

  盛夏时节,热浪滚滚,贺兰县立岗镇永兴稻谷产销专业合作社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绿色稻田间沟槽环绕,另一旁的蟹塘在阳光下泛起粼粼波光。虽是清晨,这里早已忙碌起来,技术人员正仔细监测水质、查看蟹苗生长情况。

  “这片地以前都是盐碱地,地块分散、盐碱化程度高,种稻养蟹都很困难。”永兴稻谷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英平说,“2023年,在贺兰县委、县政府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将700余亩盐渍化程度严重、粮食产量极低的盐碱滩地进行标准化改造,新建稻蟹立体种养区350亩、藕—蟹种养区100亩、南美对虾养殖区50亩、池塘养蟹压碱区200亩。”

  现挂职贺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卫宇星介绍,通过对池塘及稻田标准化改造,提高了盐碱滩地综合生产能力。而渔农综合利用模式,使养殖尾水处理与稻渔共作相结合,形成闭合的“稻一渔”互利共生良性生态循环系统。

  “多亏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专家们,他们深入基地‘把脉开方’,为我们提供专业指导。”吴英平介绍,“经过系统性改造和以渔治碱技术应用,稻地亩均可产1000斤水稻、30斤河蟹,蟹塘亩均可产100斤河蟹,虾池亩均可产400斤南美白对虾。”

  “创新能不能出成果,支撑能不能有成效,关键看是否坚持了产业导向,是否瞄准了当地渔业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现挂职贺兰县政府党组成员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成果转化处副处长刘建伟说,“今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结合贺兰县实际情况,继续开展盐碱水土一体化渔农综合利用模式的研究,挖掘盐碱地渔业生态功能,推动盐碱荒地复耕、盐碱耕地增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我们5号棚的南美白对虾刚刚卖完。”近日,记者来到宁夏蓝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该公司负责人强佐成欣喜地向记者介绍,“公司水产规模化养殖基地占地面积1600亩,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

  “盐碱地里养海水虾,不只是调节水质这么简单,还需要很多技术加持,逐步调整盐度,及时补钾等微量元素,让海洋类鱼苗逐步适应盐碱水的低盐环境。”谈起养殖经验,强佐成感触颇深,“刚来时,以为盐碱地和海水只不过就是盐度不同,便选用了南美白对虾来试养,但成活率非常低。随后,我们邀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团队进行攻关,终于解决了虾苗繁育问题。”

  “从土壤的改造、精心调配适合海水虾生长的水质,到不断探索养殖密度和饲料的搭配,每一步都离不开中国水产科学院等科研团队的专业指导。”强佐成说,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研发适应盐碱水质的水产养殖技术。“我们立足区内盐碱地资源实际,重点攻克了西北设施渔业水质调节技术。”

  

集智助力提质增效

  近年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加强耐盐碱新品种培育,成功创制了耐盐碱大口黑鲈等新品系。同时,根据贺兰县盐碱水资源特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以池塘升级改造和自有新品种引进为切入点,引入大口黑鲈“优鲈3号”、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虹鳟“水科1号”等品种,拓展高质高值养殖对象。此外,破解苗种供应长期依赖外调难题,实现了苗种的本地化供应,开创了“北苗南进”的新局面。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贺兰县洪广镇的宁夏新明润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加紧捕捞鲈鱼。“我是老客户了,他家鲈鱼品质好,今天来准备再拉两车。”常年在此采购的批发商李震竖起大拇指点赞。

  宁夏新明润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贺兰县较早从事水产养殖的企业之一。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专家的指导下,其生产的鲈鱼等水产品深受客户信赖。该公司总经理王旭军说,“前段时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专门现场指导,了解大口黑鲈耐盐碱新品系培育情况,并对有关问题进行解答。”

  “今年,我们还引进了小龙虾、大鳞鲃等新品种。”王旭军信心满满地说,“有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专家的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我们企业一定会越办越好。”

  在银川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渔业设施工厂内,虹鳟、鲟鱼等名优品种鱼儿在循环水中自由游弋。“这是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提供的优质虹鳟发眼卵。”该公司负责人石常晋自豪地说,“在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目前我们成功突破技术难关,实现了虹鳟在盐碱水环境中的孵化和规模化养殖。”

  “我们还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开展稻田养鳖试验示范,放养1000斤甲鱼新品种‘江淮一号’;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开展盐碱地虾蟹创新试验;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进行工厂化养殖技术开发以及加工技术研究等。”石常晋说,“通过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将最新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实用技术,再把这些成熟的技术方案推广给养殖户,这种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带动更多渔民掌握先进养殖技术,共同走上致富路。”

  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指导下,贺兰县向“盐碱地要效益”,聚焦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稻渔综合种养及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再创新,推广大口黑鲈新品种生态高效养殖技术,病害发生率降低80%以上,亩产提高20%以上,综合利润比常规养殖品种亩均增收30%以上。

  

推动绿色健康发展

  养鱼不换水,鱼能健康生长;种菜不施肥,菜也可茁壮成长……走进宁夏瑞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基地,“鱼菜共生”温棚里鲈鱼苗生长正快,蔬菜长势喜人。这也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助力贺兰县渔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场景。

  “2022年,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的悉心指导下,我们成功创建‘鱼菜共生’示范园区,集成配套先进装备,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宁夏瑞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付强回忆道,“基地建设初期,专家们多次亲临现场指导,从园区规划设计到设备调试运行,从水质调控改良到鱼苗培育管理,直至成品鱼出塘上市,每个关键环节都凝聚着专家们的智慧和心血。”

  “这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设计的集约型菜—鱼复合设施种养基地,10月份左右就能正常运行。”付强指着不远处正在建设中的基地说,“该模式是鱼菜复合设施种养的2.0版本,较之前有了两大提升:一是将鱼池统一集中布置在单独的设施大棚中,降低建设和运维成本;二是加装离心式固液分离一体机,实现颗粒物快速去除,分离得到的澄清液可直连滴灌系统用于蔬菜种植,浓缩固形物可通过发酵矿化、烘干堆肥等方式用作营养液或基肥。”

  近日,位于贺兰县常信乡的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里热闹起来,巨幅稻田画吸引游客前来观赏。

  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科普教育于一体。近年来,凭借稻、鱼、蟹、螺、鸭立体种养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稻渔空间已成为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范本。“原来村里地下水位浅、土壤盐渍化严重,种出来的粮食产量低,品质也不好。当时基本是大水漫灌,水资源利用率也不高。”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董事长赵建文介绍,稻渔立体种养模式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稻渔立体种养,是让鱼、鸭、蟹‘帮忙’除草、增肥。环沟上建有鸭舍,水里养着鱼和螃蟹,螺蛳可以净化水质,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自然生态复合系统。”

  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还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在贺兰县创新构建了稻渔综合种养体系,将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有机结合,为盐碱地高效利用探索出生态循环农业新路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积极为水产养殖引进适宜生长繁殖的新品种,确定放养方案,提供相关技术指导与支持。”赵建文说,“合作成果推动了稻渔空间的发展,也为宁夏乃至全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据介绍,下一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贺兰县政府将依托双方自身优势,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促进发展”为原则,聚焦重点品种和模式,促进水产品供给本地化、设施化、标准化,推进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建设,打造集政企产学研推于一体的现代渔业示范县,全面推动贺兰县渔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