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8日
第1版 头版返回

渔村里办起了创业园

——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为退捕渔民转产就业搭建新平台

本报记者 梁璟

中国渔业报 | 2025年07月28日本报记者 梁璟

  

  

  入驻创业孵化产业园的吴江区帐北正经文化工作室工作人员

  近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渔村社区的退捕渔民创业孵化产业园热闹了起来,“渔嫂”周玉兰带领姐妹们热火朝天地准备着新一期月子保姆培训班。

  “退捕‘上岸’后,我琢磨着带着‘渔嫂’们开一家家政公司,可渔村自建房办不了营业执照,我的创业梦一拖再拖。”周玉兰告诉记者,退捕渔民创业孵化产业园不仅解决了场地的难题,还能组织开展月子保姆培训班等。“不从事老本行,退捕渔民也有了新出路。”在退捕渔民创业孵化产业园的扶持下,周玉兰带领“渔嫂”们找到了新的增收路子,创办了物业管理公司,成为入驻退捕渔民创业孵化产业园的初创主体。

  长江十年禁渔,影响最直接的还是沿岸渔民。他们退捕“上岸”后,从生产到生活,都面临着巨大变化。如何帮助他们在岸上安家,找到新工作,适应新生活?吴江区因地制宜进行探索。

  七都镇渔村社区是吴江最大的退捕渔民集居点,登记在册的退捕渔民达1110人,占全区三分之一。“我们在多次走访调研中发现,退捕渔民中,‘渔二代’‘渔三代’等年轻群体创业需求旺盛。”七都镇党建工作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为帮助退捕渔民减轻创业压力,去年,区人社局和镇上、社区把渔村闲置的老办公楼改造成退捕渔民创业孵化产业园,鼓励扶持退捕渔民实现创业梦想。”

  据介绍,该产业园是吴江首个退捕渔民创业孵化产业园,于今年6月开园,可为退捕渔民创业者提供办公场地、设备,以及创业指导和培训等一站式创业扶持服务。目前,该产业园已打造“四区二室一平台”,即公共创业服务区、退捕安置展示区、企业入驻孵化区、市场合作交流区,技能培训室、电商直播带货室和线上“富渔农土水产”销售平台。该产业园还拥有2个公共会议室、10间独立办公室、30个开放工位,水、电、网络一应俱全,退捕渔民可直接“拎包创业”。

  为帮助退捕渔民开辟“云端创业就业”新路径,端稳数字时代的“新饭碗”,当地政府还在退捕渔民创业孵化产业园提供短视频制作、直播电商等技能培训。

  近日,由七都镇政府与苏州市高级人才太湖培训中心联合举办的短视频制作培训课在退捕渔民创业孵化产业园开班。在实操练习环节,退捕渔民朱全芳正全神贯注地调试手机拍摄参数。

  从太湖捕鱼到“云端”卖鱼,这是朱全芳生活的真实写照。46岁的朱全芳随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启动而“收网上岸”,转型做起水产销售生意。“退捕‘上岸’后,我一直探索转型之路,现在搞起农文旅项目,但不太懂互联网营销,始终打不开销路。”朱全芳说,“这次培训就像及时雨,我打算用学到的技能在抖音直播卖风干鱼虾,还想把太湖蟹养殖过程拍成短视频。”他特别提到,老师讲授的“一镜到底”拍摄手法和转场特效,能让水产品更加鲜活动人,一定能够吸引流量。

  渔村里办起了创业孵化产业园,渔村新生代创业热情被点燃。暑假来临,30岁的退伍军人顾晓东正全力推进青少年军事夏令营相关工作。这位去年还在鱼市帮父亲吆喝水产的“渔三代”,如今已变身为文旅公司创始人。“看到创业孵化产业园的扶持政策,我立即拉上战友合伙创业。”他抚摸着军训教官证书,眼中闪着光。“目前公司主要开展青少年国防军事训练、乡村夏令营等,业务量还算可观。”

  目前,吴江区退捕渔民创业孵化产业园已入驻8家创业实体,成功带动102名退捕渔民再就业。“这仅仅是个开始。”渔村社区党支部书记许林芳说,现在时不时有渔民来咨询创业政策。“未来,产业园将持续优化‘一站式’创业服务,通过跟踪指导、资源对接等方式,让渔民的创业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如何确保渔民长期受益,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更需要用心用情精准帮扶。为让退捕渔民安心“上岸”,近年来,当地政府打出帮扶“组合拳”,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企业定向招聘、零工市场灵活就业等方式,帮助他们端稳“新饭碗”。2023年3月,吴江区创新成立全市首家退捕渔民零工市场,为辖区内退捕渔民及其他就业群体提供“一站式”免费公共就业服务,相关做法入选全国长江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典型案例。

  “不仅要退捕渔民‘退得下’,更要‘稳得住’。”吴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吴江区将继续做好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帮扶工作,提高渔民就业创业的综合能力,保障收入来源总体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