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康存栋)7月24日至25日,2025稻渔综合种养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大会暨中国水产学会稻渔综合种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河南省信阳市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桂建芳,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报告。
会议指出,稻渔综合种养具有“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粮渔共赢、生态友好”的突出优势,不仅是践行大食物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水产品稳定供给的有效路径,也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还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抓手。近年来,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蓬勃发展,种养面积稳步扩大,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持续提升,全链融合发展加快,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技术创新澎湃涌现,产业筋骨日益强壮,生态效益成效显著,富民增收作用彰显。
会议强调,今年是谋篇布局“十五五”之年,“十五五”时期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迈向更高层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粮为主、规范提升,坚持科技赋能、全链发展,坚持联农带农、富民增收,打好“政策驱动+技术破局+全链增值+联农带农”组合拳。针对当前产业存在的短板弱项,要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向科技创新要动能,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向全链融合要效益。
会议对《农业农村部关于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提升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推广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进行宣贯;公布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遴选的34个稻渔综合种养共富主体典型案例;发布《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25)》。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4605.32万亩,水产品产量443.36万吨,占全国淡水养殖水产品产量的12.55%。
谢华安、桂建芳、刘少军分别围绕适宜稻渔系统水稻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水产种业支撑稻渔产业发展、稻渔产业发展与实践等主题作主旨报告。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孙海文,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中国水产学会秘书长韩刚,河南省农机农垦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张金龙,信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汪明君出席会议并致辞。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中国水产学会稻渔综合种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家勇主持开幕式。来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和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湖南省水产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与上海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信阳农林学院等院校的14位专家学者围绕稻渔基础理论和生态效应、技术模式、产业与加工等专题作报告交流。稻渔综合种养共富主体典型案例代表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江苏泗洪县金水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浙江长兴创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案例分享。来自相关科研院所、院校的14位研究生在研究生专场作报告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