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碧水丹心二十载·科技兴渔新征程”教授博士服务团20周年暨2025年暑期科技下乡出征仪式在上海市举办。
据悉,2005年7月,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志愿服务团的10位教授在江苏省踏上了一条“科技兴渔”的初心之路,他们用知识破解“一只螃蟹的困境”。20年来,上海海洋大学的教授博士们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江河湖泊上”的信念,顶烈日、冒风雪,把实验室搬到鱼塘边,把技术送到渔民手中,足迹遍及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深入446个涉渔县,累计组织267期培训班,培训渔民近2万人次。近1900人次的青年学子在“行走的课堂”中,做到了“沉得下、能吃苦、懂技术、肯创新”。服务团已指导学生斩获“挑战杯”一等奖等国家级荣誉40余项,参与研发专利30余项。毕业生行业就业率高达82%,迅速成长为科研院所和产业一线的中坚力量。服务团也因其卓越贡献,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成为立德树人的时代典范。
活动现场,上海海洋大学科技服务专家与20家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协议内容覆盖全产业链创新需求,累计金额达3000万元。这些项目既有“从0到1”的原始创新,也有“从1到N”的成果转化。
在合作单位发言环节,6位参会代表以“科技兴渔接力话筒”形式分享了与服务团的合作成果及展望。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院长黄旭雄详细介绍了2025年暑期科技下乡计划,今年将组建12支专项团队,聚焦长三角和渔业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他同时宣布了“行走的课堂”暑期社会实践立项名单,包括产学研合作、千岛湖渔产潜力评估、凡纳滨对虾疫病防控等20个课题,100%直接对接签约项目需求,真正实现“科研发现问题—服务解决问题—实践培养人才”的闭环链条。
活动现场,上海海洋大学校长万荣将印有“教授博士服务团”字样的12面旗帜授予各服务团队长。上海海洋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