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6日
第4版 质量兴渔返回

攻坚“深蓝”是为了“海上粮仓”更丰满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 董双林

中国渔业报 | 2025年06月16日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 董双林

  

  

  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潜式深海智能渔业养殖装备“深蓝2号”

  鲑鳟鱼类俗称三文鱼,属冷水性鱼类,适宜生长的水温为10~18摄氏度。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就曾在大连、烟台、青岛等海域试养三文鱼,但均未获成功。主要原因是我国海域夏季水温较高,养殖的三文鱼无法度夏。

  2012年,中国海洋大学的专家们提出了利用黄海冷水团资源养殖三文鱼的计划。黄海冷水团是夏季存在于黄海中部洼地的巨大冷水团,所在海域夏季表层水温超过23摄氏度,但底层水温不超过10摄氏度,中下部10~18摄氏度水层可以用来养殖三文鱼。而冬季还有暖流注入,使水温不低于9摄氏度,养殖的三文鱼冬季也可快速生长。

  不过,要想实现三文鱼人工养殖,仅有黄海冷水团这一天然海洋牧场还不够,还需要解决养殖模式、养殖装备、鱼鳔补气、按需捕捞等多项技术难题。

  三文鱼多为溯河繁殖鱼类,在淡水中繁殖、孵化、发育,长到一定规格后就需降海生活,在海水中生长速度比在淡水中更快。针对这一特性,中国海洋大学发明了基于盐度、光照和营养调控的三文鱼海水驯化技术,构建了陆海接力的深远海养殖模式。

  2017年,利用单层聚乙烯网衣制成的40米深网箱,在南黄海冷水团试养三文鱼,证明三文鱼夏季可在黄海冷水团生长。不料,网箱中养殖的三文鱼因周围游弋的鲨鱼将网衣撕破而散佚。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建成了首艘养殖工船“鲁岚渔养61699号”,并证明夏季抽取该海域35米以下的凉水可在养殖工船中养殖三文鱼。然而,因为养殖成本太高,产品不具市场竞争力。

  2018年,中国海洋大学通过产学研结合,在青岛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全潜式桁架网箱——“深蓝1号”,周长180米,高34米,重约1400吨,养殖水体达5万多立方米,并完成了工船—网箱一体化平台养殖技术路线验证。

  2021年6月21日,浩瀚的黄海上,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里,足有两个足球场大的“深蓝1号”宛如一把倒挂的伞,伞柄“唰”地冲出水面,张开8根“伞”骨,将网箱从大海深处拉起。养殖工船早已在附近游弋等候,工人见状立即用管道与网箱连接——首批国产深远海养殖三文鱼正式收鱼:15万条青黑色鱼影穿梭其间,从黄色的“深蓝1号”,到白色的工船……望着这壮观的场景,我和团队激动不已,让中国人吃上国产三文鱼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如今,黄海冷水团三文鱼养殖已进入规模效益发展阶段,建设“蓝色粮仓”的梦想,在“深蓝1号”里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