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深夜,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会发镇新华村马杰家庭农场寒地小龙虾繁育基地灯火通明,在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水产分院高级工程师邹作宇的现场指导下,养殖户将400万尾小龙虾种苗投放至温室大棚的池塘中。连日来,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的科技特派员们忙碌地奔波于哈尔滨市各个寒地小龙虾养殖基地。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寒地小龙虾在黑龙江省示范推广面积达2.87万亩,其中,稻虾共作面积2.6万亩、池塘养殖面积0.27万亩,总产量超过700吨,产值超过4900万元。寒地小龙虾养殖技术已经在黑龙江省30余个区(县)建立养殖示范基地,同时,辐射吉林、内蒙古、辽宁和青海等省(区)。
日前,记者就寒地小龙虾发展情况采访了渔业主管部门负责人、相关科研人员、技术推广人员和养殖户。
2018年,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开启针对寒地小龙虾的研究进程。2019年,经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充分谋划推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联合组建科研团队,探索寒地小龙虾亲虾培育及养殖模式构建。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黑龙江省实现了小龙虾从无到有的跨越,为北方高寒地区增添了一个水产养殖品种。
经过科研团队多年技术攻关,黑龙江省成功创建了小龙虾的寒地自繁自育模式和南繁北育模式。其中,寒地自繁自育模式培育了适宜寒地气候的亲虾群体,自繁虾苗并成功培育。2022年通过优化规模化苗种培育技术,黑龙江省自主培育本地小龙虾苗种2000余万尾。目前,南方产区正在大力推广小龙虾繁养分离模式,生产的小龙虾抱仔苗可以经过长距离运输且保持较高的成活率,为黑龙江省解决苗种供应问题提供了契机。2023年,科研团队引进抱仔苗培育虾苗回捕率达到70%。
黑龙江省成功突破了本土繁育技术、本土越冬技术、养殖模式技术壁垒三个难题。通过寒地小龙虾繁养分离的技术,黑龙江省现已形成寒地小龙虾繁育生物群体,苗种培育成活率达82%。通过越冬技术的研发,寒地小龙虾在寒地池塘的越冬成活率在70%左右,打破了不能越冬的瓶颈,成功保存了适宜寒地气候的亲虾群体。由于南方成熟小龙虾养殖技术模式不适宜高寒地区直接引进拿来应用,黑龙江省根据寒地水资源特点,突破创建了寒地小龙虾池塘生态养殖模式、稻虾共作模式。2020年,由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牵头的“一种克氏原螯虾亲本寒地室外池塘冰下越冬方法”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24年9月,黑龙江省地方标准《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技术规程》颁布实施。稻—小龙虾综合种养“南北接力”模式成功入选2024年度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新型模式和典型案例。今年,“寒地小龙虾养殖技术”成功入选黑龙江省农业主推技术名录,成为黑龙江省水产养殖领域的重点推广技术之一。
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水产分院院长、寒地小龙虾团队负责人董宏伟告诉记者:“黑龙江省冬季漫长且寒冷,冰封期长达5个月,冰层厚度可达100厘米,传统认知中并不适合小龙虾生存。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通过多年科研攻关,成功突破了寒地养殖技术瓶颈,培育出适应低温环境的地理种群,因此命名为‘寒地小龙虾’。寒地小龙虾养殖技术改变了黑龙江省不能繁养小龙虾的固有认知,尤其是虾稻共作模式能够有效控制杂草和病虫害发生,对缓解稻田板结、提升土壤肥力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实现了在水稻不减产的情况下,分别可减肥、减药15%以上,亩节本近70元,提升了水稻区域品牌价值,实现了节本增收、稻虾双赢。”
为了让科技成果更好地落地转化,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于2023年举办黑龙江省首届寒地小龙虾科技产业化合作大会,并积极组织并参与院县科技共建、龙虾节、各级展会、成果推介会等,目前已与大庆市肇源县浩德乡、鹤岗市经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双城稻畔小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香坊区国华养鱼场等达成合作,就寒地小龙虾开展技术服务、合作开发等。目前,建设的示范基地实现了全省13个地市全覆盖,引领带动了黑龙江省30余个区县,示范推广最高纬度52.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分别与北大荒牧业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省达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泰来硕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黑龙江坤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肇东市西八里乡渔儿园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稀壤(大庆)科技有限公司和宾县糖坊镇合作,通过“南繁北育”模式共培育小龙虾苗种3511万尾,发展寒地小龙虾养殖面积10069亩,综合效益显著。其中,稻田养殖面积7838亩,亩增收500—2000元;池塘养殖面积2231亩,亩增收1000—5000元。
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张旭彬告诉记者,为推动小龙虾养殖技术的普及和成果转化,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自2020年起,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每年发布《黑龙江省水产主导品种及主推技术》,明确将寒地小龙虾确列为重要的主导品种。目前已布局推广至全省的13个市(地),实现黑龙江省范围的全覆盖。为了强化寒地小龙虾技术培训,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在黑龙江省分区域、分层次地组织开展针对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和寒地小龙虾养殖场户的专项培训工作。
在青海省乌兰县东庄村养殖基地,今年的60万尾寒地小龙虾苗种于3月20日从哈尔滨市成功运达乌兰县,随同小龙虾苗种一起来的,还有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的科研技术人员。基地负责人冯明军告诉记者,在第五批援青干部的牵线搭桥下,2023年6月,乌兰县与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签署了高原寒地小龙虾养殖战略合作协议。在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基地工作人员持续摸索调整养殖技术,部分小龙虾成功完成越冬且实现了在高原的繁育,得到了更能适应高原生态的“二代”小龙虾。2024年8月,高原小龙虾首次开捕且成功上市。今年,预计小龙虾产量可达10吨左右,产值约100万元。
哈尔滨市宾县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刘广成告诉记者,为了推动寒地小龙虾产业在宾县快速发展,宾县出台了《宾县寒地小龙虾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6)》和《2024年宾县寒地小龙虾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确立以苗种培育为核心,以生态养殖为基础,以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为重点,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理念,从贷款贴息、专项扶持、保险兜底等七方面,对寒地小龙虾全产业链发展进行政策扶持。宾县出台了黑龙江省首个小龙虾养殖险种,保费由政府承担,保险兜底政策既降低了农户养殖小龙虾的风险,又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养殖小龙虾的积极性。2024年,宾县推广寒地小龙虾养殖面积2300亩,产量实现15.2万斤,产值突破660万元,其中,池塘养殖尤为突出,稻田亩增收超过500元,池塘利润超过5000元。宾县建设苗种基地4处,培育苗种400万尾,不仅满足了全县及周边县区养殖需求,还远销吉林、齐齐哈尔等地。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韩鹏表示,今年,黑龙江省将充分立足资源优势、错峰上市的季节优势,稳步推进寒地小龙虾产业发展。落实《黑龙江省加快冷水渔业振兴发展若干政策措施(2024—2026年)》,对包括寒地小龙虾在内的多个名优养殖品种,从良种补贴、繁养基地升级、加工和冷链物流、流通销售等环节予以补贴,同时,兼顾品牌创建、争先创优、贷款贴息和资源养护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全产业链条支持冷水鱼产业发展。
据悉,今年起,黑龙江省将逐步打造“研、产、运、销”一体化体系,开展四大板块业务,打造四个平台(即创新驱动研发平台、联农带农繁养平台、要素整合加工平台、供需一体流通平台),实现对外合作。并以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为抓手,逐步打造“苗种培育—健康养殖—现代加工—高效流通—连锁餐饮—文化旅游”全链条的小龙虾产业集群。黑龙江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将牵头制定寒地小龙虾产业规划,并进一步强化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广工作,加大寒地小龙虾培训力度,制作和分发详细的手册、便于携带的口袋书,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普及活动,让小龙虾养殖户能够亲身体验新技术的效果和应用前景。
黑龙江所覃东立研究员说:“我建议各区县农业主管部门加强政策宣贯,消除养殖户‘先建后补’政策难以落实的顾虑,指导养殖户升级基础设施,提升基地生产能力。同时,建议建立符合黑龙江省本地特色的小龙虾苗种培育模式、池塘养殖模式和稻田养殖模式等相关地方标准。”
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宋颖告诉记者,经调查统计,今年,有700家养殖主体对寒地小龙虾养殖意愿较高。下一步,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将重点围绕寒地小龙虾新品系选育、规模化繁育示范基地建设、规模性养殖示范区建设、区域性寒地小龙虾品牌建设等方面,推进哈尔滨市寒地小龙虾产业化快发展、大发展、集群式发展,保持寒地小龙虾产业发展的引领地位、标杆地位、龙头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