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为底栖杂食性鱼类,适宜水温10—30℃,生长快,适应能力强。泥鳅养殖模式多样化,绿色安全养殖模式主要有池塘生态养殖和稻鳅综合种养。
1.养殖条件。池塘有土池和水泥池两种,面积5亩以内为宜,水深1.5—2米,水源充足,周围无污染源,具有独立进排水系统,配备增氧机和尾水处理设施。土池埂需用砖石浆砌加固,淤泥厚度控制在20厘米以下。水泥池需铺设20厘米厚的底泥供泥鳅栖息。池塘上空架设防鸟网,进排水口设置防逃网。排水口附近设置鱼溜,便于捕捞和供泥鳅避暑。鱼溜一般为长方形,用水泥砌成或用塑料板围成,深10—30厘米左右,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5%—20%。
2.苗种放养。9—10月份或3—4月份投苗。投苗前应使用生石灰等清塘消毒。消毒7—10天后,向池内注水50—70厘米,在池塘四角施发酵腐熟的有机肥150—200千克/亩,繁育天然饵料。施肥3—5天后,水体中轮虫、枝角类等饵料生物开始大量出现,可投放苗种。投苗时水温温差不应超过2℃,苗种规格3—6厘米/尾,每亩放养2万—3.5万尾。苗种下塘前可用3%—5%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然后清水浸泡10分钟,通过应激反应促使机体产生更多黏液来保护鱼体。购买的苗种须取得《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证》。
3.养殖管理。投饲遵守“四定”原则,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3%—5%,以2小时内吃完为宜。水温高于30℃或低于15℃时,泥鳅摄食量减少,可少喂或不喂。每周换水2次,每次换池水的三分之一,科学使用增氧机,保持良好水质。建议控制水体pH在7—7.5,溶解氧≥5毫克/升,透明度30厘米左右。
4.日常管理。每天巡塘,观察泥鳅摄食和生长情况。及时清理残饵及死亡个体,防止水质恶化和疾病的传播。在疾病流行季节,定期使用含氯石灰等对养殖池进行消毒。养殖用药参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不使用禁(停)用药物,遵守休药期规定。
5.池塘生态养殖模式典型企业。湖北省仙桃市江发兵泥鳅养殖合作社郭河镇秦岭村徐严义养殖户,承包池塘22亩,采用微流水和中草药预防疾病等手段,年产安全优质泥鳅45吨,2025年预计销售收入90万余元。
1.养殖条件。该模式需对稻田进行改造,加宽加固夯实田埂,进排水口设两道防逃网(内侧金属网、外侧聚乙烯网)。为便于投喂和管理,田埂内侧1米处挖边沟。边沟宽1米左右,深30—50厘米,边沟面积占稻田面积3%—5%。田中央挖“十”或“井”形田间沟,宽30厘米,深10—30厘米,与边沟相通。田间布设塑料防鸟线。
2.苗种放养。5—6月份插秧,采用中小苗浅水宽行密植,适当增加田边、沟边插秧密度,发挥边行优势,提高水稻产量。插秧10—20天后,稻田水深保持在5厘米以上,投放泥鳅苗种。若苗种规格3—4厘米/尾,每平方米可投放15—20尾;若苗种规格5—6厘米/尾,每平方米可投放10—15尾;若苗种规格7—8厘米/尾,每平方米可投放10尾。苗种放养前一周左右,在沟坑施发酵腐熟的有机肥,繁育天然饵料。
3.种养管理。每天早晚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日投饲量为泥鳅总体重的l%—3%,以2小时内吃完为宜。春季水温变化大,稻田水深控制在6—10厘米;夏季高温,稻田水深控制在20—30厘米;10月份水温降低,露田。若泥鳅常水面游动表明要注新水,高温季节每15—20天加1次新水。稻鳅用药参照《稻渔综合种养通用技术要求》(GB/T43508)有关要求执行。
4.日常管理。每日巡田,察看水稻及泥鳅生长情况,检查鱼沟及进排水口防逃设施是否完好,及时处理病死泥鳅。每隔15天对稻田水体进行一次消毒。可适当在饲料中拌喂维生素类饲料添加剂,增强泥鳅抗病能力。
5.稻鳅综合种养模式典型企业。淮南市阅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平圩镇桥东村。公司以稻鳅综合种养为核心模式,亩产优质稻米400公斤、泥鳅750公斤,亩产值超2万元。2016年公司被评为“淮南市稻田综合种养百亩示范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