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钧丞)近日,农业农村部组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贵州省赤水市农业农村局以及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华鲟研究所等多单位协作,在赤水河干流开展的长江鲟自然繁殖试验取得突破性成果,成功实现人工放流长江鲟的自然产卵和孵化出苗,这一进展为长江鲟种群重建带来新希望。
长江鲟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曾经是长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然而,由于拦河筑坝阻断洄游通道、水域污染、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鲟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早在2000年,其曾经稳定的自然繁殖便无奈中断。2022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经过评估,将长江鲟认定为“野外灭绝”,这一残酷的现实为长江生态敲响了警钟。为了拯救这一濒危物种,长江水产研究所的长江珍稀濒危鱼类保护创新团队在杜浩研究员的带领下,开展了多年的系统攻关。团队创建了基于长江鲟产卵场生态水力环境重构的产卵场修复技术,并于2023年、2024年在长江江安段开展长江鲟产卵场模拟改造与野外繁殖试验,均取得成功,为此次赤水河试验奠定了技术基础。
赤水河在长江生态系统中占据着特殊地位。它是目前长江上游地区唯一一条干流尚未修建水电工程、仍然保持自然流态的大型一级支流,也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优越的生态环境,赤水河被誉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最后的庇护所”,在减缓水电开发对珍稀特有鱼类的不利影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2023年和2024年,科研团队已经在赤水河开展了长江鲟增殖放流工作。后续的回捕监测显示,放流的长江鲟在赤水河长势良好,并且能够在此定居,这表明赤水河具有作为长江鲟自然繁衍替代生境的潜力。基于此,2025年,科研团队联合其他相关科研单位开启了赤水河长江鲟产卵场改造与野外繁殖试验,旨在进一步验证赤水河作为长江鲟替代生境的可行性。
2025年2月,试验由杜浩研究员带队在贵州省赤水市复兴镇大鱼坝水域开展。为给长江鲟亲鱼营造适宜的繁殖环境,科研团队在无人机+水准仪+adcp联合测绘的基础上,咨询相关水文专家,设计了改造方案。通过对河道水流走向的研究,采用沟渠引流的方式,模拟自然河流的水流速度和流向,为长江鲟提供符合其繁殖习性的水流条件;对河底底质进行改造,铺设适宜的砂石和泥土,打造出约8000平方米的天然产卵场,为长江鲟的受精卵提供附着和发育的场所。4月3日,20尾精心挑选的长江鲟亲鱼(雌、雄鱼各10尾)被投放进试验水域。此后,科研人员运用水下摄像机、声呐监测等先进设备,24小时不间断对试验水域进行监测,密切关注长江鲟亲鱼的活动情况。
经过10天左右的观察和等待,4月12日晚,监测设备显示长江鲟开始在引流渠聚集,科研人员意识到繁殖活动即将开始,立即进入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4月13日清晨,科研人员成功采集到首批受精卵,经专业人员估算,该批次产卵量20余万粒。随后,部分受精卵被迅速转移至实验室进行培育,通过显微镜观察、胚胎发育监测等科学手段,证实该批鱼卵为已完成受精的长江鲟受精卵。这一消息让参与试验的全体人员备受鼓舞,但他们并未松懈,继续严密监测。4月16日,试验现场终于成功采集到长江鲟初孵仔鱼,标志着此次长江鲟自然繁殖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