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4日
第2版 综合新闻返回

汕头牛田洋水产品依托海关帮扶抢占海外市场

林怡晓 肖文锐

中国渔业报 | 2025年04月14日林怡晓 肖文锐

  广东省汕头市鮀莲街道牛田洋片区的万亩水域,波光粼粼。肥美的青蟹、鲜甜的对虾、跃动的鲈鱼正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餐桌。

  牛田洋地处出海口,土壤肥沃,鱼塘密布,咸淡交界的独特水域环境为养殖优质水产品提供了良好条件。如今,汕头市鮀莲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海关护航下,实现了从“土塘养殖”到“国际市场”的跨越。

  近日,牛田洋的池里塘头一派繁忙。蟹农乘着木筏在蟹塘穿梭,把一只只青蟹从笼中取出,麻利地用带有“牛田洋”地理标志的标准绳捆绑、打包。经汕头海关所属龙湖海关查检合格的青蟹,将由货车通过公路运输出口我国香港地区。

  牛田洋青蟹学名“拟穴青蟹”,近年来,通过“生态循环健康混养”等技术,产量逐年攀升,目前年产量超2000吨,产业规模1亿多元。

  “牛田洋青蟹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一步就是跨过资质门槛。”鮀莲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林涵介绍,是龙湖海关工作专班为其量身定制了“出海攻略”。

  海关关员深入养殖基地,从水质监测、疫病防控到饲料管理,逐项对标国际标准:指导企业建立全链条溯源体系,在塘头安装水质传感器实时监控;协助设计封闭式暂养池,确保青蟹出口前隔离检疫安全;联合高校攻克运输存活率难题,提升青蟹“活力值”。

  2024年12月,养殖场完成“出境水生动物注册养殖场”注册登记,牛田洋青蟹“持证”首次出口,单月订单量突破83万元。截至2025年2月,青蟹出口货值共计106万元。

  “过去青蟹只能‘窝’在本地市场,现在每只蟹脚都‘镀了金’。”林涵说,青蟹成了撬动乡村资源、辐射带动牛田洋片区农民增收的“黄金单品”。

  看一看牛田洋水产品的出口“清单”可以发现,除了青蟹还有石斑鱼、金鲳鱼、竹䇲鱼、南美白对虾、罗非鱼及其制品等。当地注册了“牛田洋”商标,采用“公司+示范基地+养殖农户”模式,在牛田洋围垦区开发了近2000亩生态式鱼虾蟹混养基地,发展科技型水产养殖。

  水产品不缺品质,缺的是国际市场“通行证”。针对出口需求,龙湖海关打出“标准+认证+品牌”组合拳。该关指导企业完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养殖、加工、包装、运输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国际标准。该关协助企业制定《牛田洋水产生态养殖规范》,指导养殖场做好风险监测和疫病监测,从药物残留监控、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对产品进行全面“体检”,为牛田洋水产品贴上“高品质”标签。

  此外,龙湖海关还举办政策宣讲会、搭建企业交流平台,帮助企业了解国际市场动态,提升品牌知名度。2025年前两月,该合作社出口额突破800万元,同比增长100%。“如今,牛田洋水产品的‘明星产品’已形成矩阵,不仅是一张地方名片,更是一张国际名片。”林涵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如何让水产经济从“一条鱼”变成“一条链”?龙湖海关深入调研后提出“从塘头到舌尖”的产业链延伸帮扶方案,为牛田洋水产养殖业注入“创新基因”。

  针对海鲈鱼出口运输难题,企业与预制菜龙头合作,开发“免洗免切”酸菜鲈鱼、鱼枝、鱼干等多款产品。依托鲜活易腐农食产品属地查检“绿色通道”,水产品业务“即到即办”,享受优先受理、优先审单、优先出证等便利,得以迅速抢占海外市场。

  在海关、农业、供电等部门联合助力下,鮀莲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将200亩养殖塘升级为“水上发电+水下养蟹”渔光互补基地。光伏板遮阳降温,蟹苗成活率提升20%,年发电收益超百万元。“一度电、一只蟹,都是实打实的绿色发展账。”林涵算起了“双赢账本”。

  阳光下,金光闪耀的鱼塘映射出乡村振兴“国际航道”的无限可能。“鮀莲模式”吸引农产品交易中心和大型国际物流产业园等配套相继落户;内垦造水田和“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进一步盘活了土地资源;依托电商渠道,产品的国际销路也将进一步打开……牛田洋的故事仍在续写,“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的活力景象正在延展。林怡晓 肖文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