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岛西海岸新区的阳光洒进展馆穹顶,第二十二届中国畜牧业博览会的展厅里,一场颠覆认知的“科技秀”正在上演。这里没有传统牧场的人工劳动场景,取而代之的是闪烁的屏幕、游走的机械臂和跳动的数据流——当“哞咩之声”遇上“代码之光”,畜牧业正以你想象不到的速度,奔向充满科幻感的未来。
“请注意,‘牧羊犬’已启动巡检程序。”在河南万华的展位前,记者的目光被一阵机械运转声拽住。只见一台银灰色机器人正迈着稳健的步伐“巡视”着模拟鸡舍,头顶摄像头360度旋转,活像个训练有素的哨兵。工作人员黄贯亚戏称:“这哪是机器人,分明是鸡舍里的‘福尔摩斯’——它的AI视觉能精准识别每只鸡的羽毛状态,声纹系统连鸡咳嗽一声都能分析出是不是感冒前兆。”更绝的是它的“搭档”——绰号“狙击手”的抓鸡机器人。当“牧羊犬”通过云端发出“发现目标”的指令,“狙击手”立刻转动机械臂,如外科医生般精准夹住死鸡,整个过程不到10秒。“以前人工捡死鸡,爬高踩低不说,还得忍着异味,现在这哥俩一唱一和,鸡舍干干净净,效率翻了7倍!”黄贯亚的语气里透着骄傲。
隔壁合肥拉塞特的展位更像个“未来猪场控制室”。一块巨幅屏幕上,数百头小猪的实时数据如星河般流动:体温、进食量、运动轨迹……“我们的AI系统比养猪户更懂猪。”工作人员边演示边说,“比如这头猪连续三天少吃了200克饲料,系统早早就发出预警,比饲养员肉眼观察早了整整3天。这时候用药,能省下数千元的治疗费。”最震撼的当属牧原集团的“楼房猪舍”模型。管道如贪吃蛇般在六层楼间穿梭,饲料从中央厨房直达每头猪的食槽;巡检机器人“背着”传感器爬楼梯,活像游戏里的“超级马里奥”。“现在1个饲养员管1万头猪,放在以前,这得是100号人忙断腿的活儿!”
在这场数智狂飙中,青岛无疑是最亮眼的“赛道领跑者”。大牧人集团的智能饲喂系统在展台上转动,这套能根据奶牛体重、泌乳量精准投喂的智能系统,让每头牛每天多产3升奶,饲料浪费减少20%。“青岛的畜牧装备已经出口到30多个国家,连新西兰的牧场主都来‘抄作业’!”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沙剑林的语气里带着“凡尔赛”。更让人叫绝的是青岛科创信达的“智慧养殖大平台”。在中东客户的猪场里,5G信号将猪舍的每一缕数据实时传回云端,算法自动生成“养殖日历”:哪天该打疫苗、哪头猪该出栏、甚至连猪舍风扇该开几档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如今的青岛,300多家农牧智能装备企业组成的“智牧军团”,年营收突破60亿元,占据全国市场的1/3。青岛的牧场已经实现“数据指挥人”:从饲料生产到生猪出栏,每个环节都被算法精准调度,连粪污处理都能通过物联网变成沼气能源。
遍布展会各个角落,年轻的“数字牧人”坐在控制室里,指尖轻点屏幕,就能指挥千里之外的牧场运转。不禁让人感叹:原来传统行业的“天花板”,从来不是技术,而是想象力。曾经有人担心“机器人抢了牧民饭碗”,中国畜牧业协会会长蔡辉益说得好:“数智化不是取代人,而是让人从‘体力活’里解放出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