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桂琴博士检测鸡蛋的蛋壳韧性 魏彤 摄
2025年3月17日,10200套京系列蛋种鸡出口坦桑尼亚,开启了2025年国产畜禽品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帷幕。
两年前,2023年10月11日,“中国籍”京系列蛋种鸡在非洲坦桑尼亚产下了第一枚鸡蛋,吹响了我国畜禽良种带动当地蛋鸡产业化的前进号角。
中国虽然从几千年前就开始养鸡,但国人实现“鸡蛋自由”就四十来年,蛋鸡不依赖进口仅十几年。
从“零的突破”到让国人实现“鸡蛋自由”,背后折射的是我国农业技术的突飞猛进。在技术进步的进程中,国家农业重大科技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家禽研究院院长吴桂琴功不可没。正是她带领团队攻关克难20多年,才打开我国种禽品种培育和技术攻关的新局面。
吴桂琴常年扎根科研一线,致力于家禽种业自主创新。她在家禽新品种培育和育种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并成功实现了这些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她带领团队建立起一套以基因组技术为核心、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并规模化应用于蛋鸡和肉鸡新品种培育,成功培育出5个高产蛋鸡配套系和3个白羽肉鸡配套系,为我国家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作出重大贡献。
从京红1号、京粉1号,到京粉2号、京白1号、京粉6号,这5个京系列蛋鸡品种,实现了蛋色、蛋重、羽色全覆盖,累计推广78亿只,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60%。
如果说品种突破,是从“种源卡脖子”到“种源自主”的市场突破,诞生于2019年的“京粉6号”,则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它不仅是“中国创造”的世界独有品种,更是大规模养殖的首选品种、品牌蛋企的理想品种,在国内率先实现“700天产500枚蛋”的国际育种目标,标志着我国蛋鸡种业实现了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如今,全球每10枚种蛋就有1枚来自北京。中国人每吃两枚鸡蛋,就有一枚来自平谷峪口的蛋鸡。“到2030年,世界蛋鸡看峪口。”吴桂琴说。赵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