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中国人每年要吃掉50亿只白羽肉鸡,相当于每天有1300多万只走上餐桌。这个年产值1500亿元的庞大产业,曾有近40年被美国科宝、罗斯等国际巨头垄断——种源100%依赖进口,每年花数亿美元引种的历史,直到2021年被一群中国育种人改写。由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峪口禽业”)研发的“沃德188”等三个国产自主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打破了“有鸡无种”的困局,开启从“卡脖子”到“领跑者”的逆袭之路。
故事要从2013年说起。当国际巨头专注“快生长”时,峪口禽业团队盯上了中国消费者的“舌尖偏好”——更爱鸡翅、鸡爪的饮食文化,他们确立“大爪粗翅+高效生长”的双优选育目标。在山东金乡的育种基地,2栋全智能化鸡舍每天记录10万条采食数据,科研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锁定调控鸡爪长度的关键基因标记。如今的“沃德188”,商品代鸡翅重量比国际品种重8%,鸡爪长度多出5毫米,单只鸡就能为养殖户多赚1.2-1.5元。更厉害的是峪口禽业与中国农大联合研发的“液相芯片”,5.8万个基因位点组成的“育种地图”,让料肉比选育周期从42天缩短到“出生即知”,2024年升级版“沃德188-2”的料肉比已降至1.40,相当于每养1万只鸡节省饲料2吨。
“沃德188”的种鸡性能同样亮眼:开产日龄比国际品种早5-7天,90%产蛋高峰维持超90天,66周龄健母雏多8-10只;商品代42日龄存活率达97.2%(比进口高1.5%),禽白血病阳性率实现零突破;通过全基因组筛选抗病基因,禽流感抗体合格率提升12%,大肠杆菌发病率降低28%。这些数据背后,是峪口禽业2.3亿元砸出的“育种护城河”——从SPF级疾病净化中心到肉质分析实验室,每个环节都在挑战国际标准。
2023年6月的一个清晨,坦桑尼亚航空TC403航班穿越11小时云海,降落在达累斯萨拉姆机场。舱门开启时,除了旅客,还有一批特殊“乘客”格外醒目——1.55万只“京红1号”蛋鸡与1000只“沃德188”白羽肉鸡父母代种鸡,它们乘坐定制化恒温货柜,带着中国种业的自信踏上非洲大陆。沃德股份副总裁王广胜感慨:在这之前中国没有过活禽出口。
在坦桑尼亚的湿热气候下,“沃德188”商品代存活率达95.3%,远超进口品种的89%。如今,加纳、马来西亚等10国已抛出合作橄榄枝,东南亚“耐热型”品系测试完成,沙特、巴西的祖代种鸡出口洽谈进入实质阶段。更令人振奋的是“反向输出”——近两年,20多个国家的农业代表团走进北京,参观沃德股份的育种基地,深入了解中国畜禽良种优势和管理体系下一步,峪口禽业将攻关细胞工程育种、基因编辑抗病等技术,目标2027年商品代料肉比突破1.35,种鸡产蛋量提升至160只/套,并力争2025年国际市场占有率突破5%,构建“中国种源+全球养殖”新格局。
从实验室到餐桌,从东北平原到非洲草原,“沃德188”的每一次突破,都在为中国种业强国梦注入动能。这只“中国芯”肉鸡的振翅高飞,不仅改写了全球白羽肉鸡种业格局,也将为世界蛋鸡、肉鸡产业带去更多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