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30日
第1版 头版返回

天鼓牧音视频号话题选登

中国畜牧兽医报 | 2025年03月30日

  

  

  视频截图

  

刘皇叔爱情的副产品——沙洋风干鸡

  从规模鸡场大批量退役的老母鸡,因其特有的营养价值,可以开发成各种美味菜肴,其中,除传统的滋补鸡汤外,还有风干鸡。在湖北省沙洋县,老母鸡加工就上演了一场产业、品牌与文化交融的大戏。

  沙洋当地盛传三国时期刘皇叔与孙夫人的爱情故事:孙权为联刘破曹,将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为妻,并将夫妇二人安置在荆州城北的十里铺。因为刘备爱吃鸡,孙夫人发明了许多吃鸡的方法,其中冬季腌制的风干鸡咸香筋道,又便于行军保存携带,是刘备的最爱。得名“刘皇叔婆子鸡”,即沙洋风干鸡的前身,已有1800多年历史。

  如今,除了选取当地农家饲养土鸡,沙洋风干鸡原料大多取自外地养殖场400天以上老母鸡。用铁锅将老母鸡盐炒至八成热,再将上等八角、花椒、桂皮炒熟,均匀涂抹,腌制两三天,再经半个月低温风干、晾晒,即成。

  这种鸡色泽金黄,肉质紧实,味道鲜美,醇香软嫩。易储存又不失新鲜,老少皆宜。在沙洋,不论是乡村流水席,还是酒店宴席,几乎“无风干鸡不成席”。2024年年底,沙洋“风干鸡制作技艺”还入选了湖北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沙洋是荆门“一只鸡”产业发展的前沿,全县有200余家风干鸡经营主体,年产风干鸡3000余万只,年销售额达10亿元,从业人员人均增收4.5万元,风干鸡产业在当地已成高调发展态势。

  一个好故事,一项好传承,就能成就一个好产业。

  

芝泮烧肉,一块猪肉的“逆袭剧本”

  一块猪肉褪去粉红表皮,披上琥珀色战袍,在鲁中平原的烟火中翻滚四百年——硬生生把自己炼成了国家级非遗。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芝泮村的烧肉,正上演着“庖厨逆袭”的魔幻现实主义大戏。

  走进芝泮村,空气里漂浮的不是PM2.5,而是八角与老汤的分子运动。凌晨三点的作坊里,赵振利师傅正用祖传铁钩与猪蹄对话。这场景让人恍惚:究竟是匠人在料理猪肉,还是猪肉在驯化匠人?

  据《安丘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某位深谙中庸之道的庖厨,将“煮炸熏烤”四重奏玩儿得出神入化。猪头肉在松木暗火中涅槃重生,表层焦糖化反应与内里胶原蛋白的博弈,恰似阴阳太极。如今,芝泮村全村年销烧肉超800吨的奇迹,早被写进DNA里。

  在预制菜横行的年代,芝泮人固执地玩着“慢直播”。老汤须时间的积淀才够味,松木必选三十年树龄,连晾肉都得看老天脸色。这种“反效率崇拜”,意外契合了现代人的乡愁经济学——机械臂能复制配方,却克隆不出烟囱上那缕歪歪扭扭的青烟。

  有趣的是,当分子料理大师还在实验室捣鼓液氮,芝泮大娘们早已掌握“热力学魔法”:300℃热油封香,50℃温水醒肉,0℃冷库凝脂。这套温度变奏曲,让每块肉都成为蓄满风味的琥珀,并且遵循祖训:立夏减盐,霜降增糖。

  或许芝泮烧肉的秘密,藏在那个传承了12代的陶土老锅里。当工业香精在流水线上叹息,这里仍在发生着美拉德反应与微生物的圆桌会议。食客咬下的瞬间,四百年的光阴在齿间爆浆——这是慢生意对快时代的温柔抵抗,更是手艺人写给时光的情书。

  有饕客驱车三百公里,只为这口“鲁中黑金”。要问这块肉为何封神?答案或许就藏在赵师傅那句口头禅里:“急啥?好肉不怕晚。”

  

  

  沙洋风干鸡视频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视频

  

  

  芝泮烧肉视频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