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龙港市这片改革热土上,流动党员身份重塑与价值激活的创新实践正蓬勃展开。作为全国首个“镇改市”,龙港市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流动党员管理缺乏统一标准体系、创业融资支持存在覆盖盲区、服务尚未实现全域贯通等难题。如何将这一“治理短板”转化为推动共同富裕的“红色动能”?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龙港农商银行以“党建联建”为核心抓手,主动对接龙港市委组织部,通过金融资源与流动党员服务的深度融合,探索出组织共建、服务共融、发展共促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这一实践不仅破解了流动党员管理难题,更以金融之力点燃共同富裕的“红色引擎”,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农商样板”。
制度创新破解基层难题
龙港市因改革而生,亦因改革而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流动党员群体逐渐成为基层治理的“隐形群体”,因为组织关系转接、创业融资渠道、子女教育医疗资源等问题,让不少流动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对此,龙港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和乐表示:“流动党员既是治理薄弱点,更是发展潜力点;唯有制度创新,方能激活其内生动力。”
为此,该行与当地组织部门探讨,通过“服务需求清单+资源对接清单”动态管理模式,确保流动党员诉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同时,推行“四必访两必联”(政治生日必访、逢年过节必访、返乡必访、服务月必访;组织生活必联、重大事项必联)制度,让流动党员感受到温暖。一位湖北籍流动党员感慨道:“在龙港,我们不仅是新市民,更是被重视的‘家人’。”
2024年初,由龙港市委组织部统筹联动12家单位,整合当地公安、市监、银行等资源,构建覆盖全域的流动党员全链服务体系,涵盖“组织纳管、安居乐业、创业赋能”三大维度。这一体系通过强化组织归属感,将流动党员转化为基层治理的“生力军”。
双向赋能激活治理效能
为打破跨区域治理壁垒,龙港农商银行联合龙港市委组织部创新推出“六联”服务模式,即以组织联建凝聚归属感、文化联心激发参与热情、服务联创赋能创业梦想、金融联创定制成长方案、数智联享打破地域壁垒、机制联保构建共治生态。该行委派1名班子领导任职流动党员拓展型联合党委副书记,任命辖内7家支行党支部书记挂钩联系7个流动党员拓展型党支部,任职流动党员党支部副书记。推动“组织共建、队伍共育、资源共享”的治理格局落地。
实践中,该行党员与安徽籍流动党员组建了“银发护卫队”,深入社区开展反诈宣传与义诊服务,覆盖500余人次。2024年10月,该行辅助开展了“暖流驻‘港’”红色夜市创新融合政务咨询活动,在“来龙一件事”发布会授信金额15亿元。此外,针对小微企业主,该行推出“技能人才贷”等差异化产品,形成“需求精准对接—服务全程跟进—发展持续赋能”的金融闭环,有效破解客户资金周转困境。截至今年一季度,该行累计发放贷款12969万元,支持了1073户“新龙港人”创业、就业。安徽籍创业者王先生表示:“过去办贷款需跑三四趟,如今半小时即可完成,龙港的‘政务+金融’‘一站式’服务真正做到了便民高效。”
融合中凝聚城市认同
红色文化是凝聚流动党员精神归属的关键纽带。针对流动党员群体普遍存在的“时间碎片化、地域分散化”管理难题,龙港农商银行坚持党建引领,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一方面依托金融服务“网格化”优势,组建“共富专员”服务队送知识下乡,并邀请党校专家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宣讲,另一方面联合当地红色教育基地,推出“一月一主题”循迹课堂,组织流动党员了解龙港改革发展史,累计举办活动23场,覆盖1200人次。在中秋“鄂龙会”上,湖北籍党员与本地党员共话创业故事,多人主动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成为“反诈宣传先锋”。
与此同时,龙港农商银行长效服务机制则织就了流动党员的“15分钟幸福圈”。依托1个区级中心、4个镇街站点、9个村社“驿站”,该行构建了全域便民服务网络,为300余名志愿者常态化提供政策咨询、子女托管等服务。该行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推出的“邀您回‘家’”项目,通过亲子夏令营、公益课堂等活动,解决了流动党员子女假期托管难题。一位湖北籍母亲感慨道:“孩子在这里学习,我们创业更安心。”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我们将继续以‘金融之笔’,书写流动党员与龙港共发展的同心圆。”王和乐如是说。
从红色夜市的烟火升腾到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从文化连心的归属重塑到服务闭环的系统构建,龙港农商银行以“党建联建+金融赋能”双螺旋模式,在基层治理中深植“共富先锋”标杆,构建了“留得住人、融得进城、找得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让流动党员在服务闭环中找到了组织坐标,在金融支持下激活了创业动能,实现了“新龙港经济”向“龙港经济”的完美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