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有的新闻稿件行政色彩浓于新闻色彩,要么通篇是堆砌的概念、数字,要么就是一二三四条,故事性和典型性不太突出,缺乏新闻亮点,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很难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一名新闻工作者要用独特的眼光、敏捷的思维、朴实的文风,遵循“文贵有物”的写作原则,从事实材料中发现新闻亮点,用讲故事的方法报道新闻。为此,新闻从业者要掌握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本领,让读者从新闻稿件中产生兴趣,让新闻事实跃入读者的眼帘。
越是好的作品,越离不开故事。新闻有故事性会显得生动、耐读;有故事性,能完善文体架构,支撑起新闻作品。有故事的新闻会更厚重、扎实,富有情感、生动感人;缺乏故事的作品则说教味强、生硬干巴、语言枯燥,读者不爱看。很多时候,一篇报道中能让人记住的就是里面的故事。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有一个细节,焦裕禄办公用的藤椅右边,被他用笔顶出个大窟窿,令人印象深刻。这充分表现了焦裕禄同志一心扑在工作上,敢于同疾病作斗争的豪情,生动感人、令人难忘。
故事是一种受人欢迎的文体。新闻报道要有“故事”,是当前克服新闻报道不好看、不耐看的弊端,以及走出新闻干瘪化、僵化的重要出路。作者在写作时需要有令读者耳目一新的新闻故事化立意,使故事主题现场的描写立意高远。这也是新闻作品中最有挑战性的环节。优秀的现场描写读起来应该是鲜活的、清新的,有声有色地令人心灵触动。现场描写包括自然景物、阳光特色、天气变化、人物谈话氛围等方面。
人们知道,不是所有的新闻文体都需要写成故事。如会议消息、普通的事件报道等,一般就事论事,不需要用讲故事的写作方法来体现,但通讯、特写、专访、报告文学等,则需要以故事作为支撑。
新闻报道中“讲故事”是在与公众诚实对话,向他们提供真实信息的前提下的一种报道方式。为此,作者要掌握对此类稿件进行“事件化处理”的本领,学会从一个“点”入手,再现新闻现场,给读者讲故事,用小故事来反映大主题。
在故事里,人物高于主题。高情感故事是指那些能激发人极度情绪化反映的故事。在这方面,作者要在作品中做到将故事“集中”,让读者找到“兴奋点”,也就找到了故事的精髓。特别是故事主题不要散乱,最好是故事与故事紧密关联,形成第二现场。
精彩的故事需要有情节、有矛盾冲突、有高潮迭起、有悲喜交加、有细节描写、有递进、有对话……细节描写是故事中能展示作者才华的部分,好的细节描写如同金子一般在文章中熠熠闪光,令人拍案叫绝。
如2024年10月11日,本人采写并发表在“学习强国”平台上的《“中国辣椒之都”河南柘城:一张椒香万家的“红色名片”》中写道:郊区的一座三层小楼特别引人注目,工人们热情高涨,不停穿梭在车间装袋、贴签、打包、搬运辣椒,将快递包裹发往全国各地,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脸上……9月29日上午,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谷润严选好物直播间的主播正在通过抖音平台销售辣椒……通过现场情景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由此可见,会讲故事的作者能够深入读者的灵魂,打开读者的心灵之窗,用人性的观点和一套娴熟、敏捷和精确的手法采写作品,并把新闻写作当作艺术,用艺术家那种苦心孤诣的精神,钻研写作艺术,勇于探索,尽善尽美,不留遗憾。
新闻故事化的一个基本要点是新闻中要有人物特点的表现,新闻报道中实现人物个性化、事件个人化,文章才能更加聚焦、更有人情味,也更能让读者体会到新闻事件对人的影响。
为此,作者在写作中要注意运笔的技巧,用特写浓墨重彩刻画人物,精雕细刻,并注意新异精彩、生动有趣的语言;同时,要注重运用博引、铺垫、烘托、渲染等方法,制造特定的气氛;在此基础上,再描绘相应的人、事、景、物。
在保证真实、客观、全面地传播事实的前提下,新闻报道的要求是“要表现,不要陈述”。这样讲述的故事才吸引人。新闻写作就是要让新闻“歌唱”,再现现场,让人身临其境,让新闻事实牵动人心。
描写人物最好的方式是运用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语、行动来显示人物的性格或心境。这可以避免纯粹的外貌描写带来的静止感,让新闻报道更加故事化。好的作者会用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讲故事,让人物说话、让人物动起来,让读者能听到、看到他们,让故事产生镜头感。特别注意的是作者不可以自作主张地评论人物的性格、猜测人物心里想什么,但却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揭示这一切。
故事中人物不要太多,最好能有一个主人公。“众生像”是最难把握的“讲故事”技巧,人物多了会令读者眼花缭乱,名字都记不过来;特别在“讲故事”中,人物越少焦点就越突出。
为此,要想写好故事,一个成熟的作者要准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敏锐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挖掘好的题材;特别要关注里程碑性的历史事件、震撼人心的重大事件等,加上故事立意高、与时代主旋律相吻合,这样的作品才能充分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时代风貌。 (作者单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