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5日
第5版 基层组织建设返回
组织振兴先锋榜

开展“强双基”行动 激活“红色引擎”

——看村强民富的贵州乡村振兴新实践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农民日报 | 2025年08月05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贵阳市乌当区马头村的党员干部帮助村民采摘葡萄。 王佳丽 摄

  乌蒙腹地,贵州省盘州市双凤镇大海村,党员干部陈银河和小伙伴通过助农直播,将大山深处的大豆、鸡蛋、精品蔬菜等“土特产”通过屏幕销往全国;乌江河畔,铜仁市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张诚的带领下,红薯成为富民“金疙瘩”,“接二连三”全链发展带动全县2万余户群众增收;雷公山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乌东村,党组织引领下的“原住民+新村民+智囊团”的基层治理创新,让乌东村在大山里找到另外一种可能……

  黔山秀水间,乡村蝶变的故事处处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办好老百姓的事,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搞好乡村治理。近年来,在贵州省,一场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载体开展的基层基础“强双基”创建行动,激活了乡村振兴“红色引擎”,绘就了黔贵大地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精准帮扶后进村党组织

  盛夏时节,贵阳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马头村绿意盎然,布依族民居错落分布于山水之间,连片的葡萄产业大棚在阳光下熠熠闪光,村民正忙着接待前来避暑旅居的客人。曾经的马头村,困在产业滞后、人才外流、组织力弱等诸多难题里,如今却在党建引领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是乡村发展的关键。”马头村党支部书记陈正勇的话掷地有声。近年来,马头村党支部聚焦基层基础“强双基”,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由村“两委”引进企业打造千亩葡萄基地,积极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村党支部委员唐发玉第一个“吃螃蟹”开起民宿。如今,全村水果种植面积超2000亩,精品民宿共有42家,户均增收超10万元。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近年来,贵州聚焦“减负、增收、提质、拓渠、优考”推动“强双基”,以高质量党建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2024年以来,贵州全省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探索开展“排队抓尾”工作,县乡村三级联动,争创先进、整顿后进,“排”出动力,“抓”出活力,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县乡两级联动,对乡村党组织逐一‘过筛子’,聚焦‘五个基本’建设成效,结合‘擂台比武’实绩,科学分类定档,精准识别先进后进。”贵州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对后进村党组织实施“五个一”精准帮扶——县级领导联村、组织干部包保、乡镇班子包村、第一书记驻村、机关单位结对,形成立体化攻坚体系。2024年,全省后进村党组织全部转化提升,共计解决难题2500余个。

  与此同时,通过案例推广、导师帮带、“书记讲给书记听”等鲜活形式,使贵阳“1+1”集体经济、安顺数字党建、铜仁强村富民工坊等创新实践转化为全省共享的方法“工具箱”,推动先进经验从“盆景”变“风景”。涌现出黄恒礼、余红霞等一批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典型,成为“群雁高飞头雁领”的生动印记。

联合共建壮大集体经济

  晨光漫过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猴场镇小湾村的山峦时,村蓝靛文化广场中央的丰收鼓鼓面上,“党建引领、产业兴村”8个大字被照得闪闪发亮。从“靠天吃饭”到“产业生金”,小湾村的转变始于党建引领下的产业破局。“过去种玉米,每亩地年收入仅800元。如今跟着村党支部种蓝靛,2024年全家收入突破了10万元。”小湾村村民姚尾打开手机相册,展示着2022年村里召开院坝会讨论发展蓝靛产业的照片,当年他试种10亩蓝靛尝到了甜头。如今,他将40亩耕地全部纳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订单种植体系,腰包越来越鼓。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提升农民群众满意度、幸福感的重要支撑。近年来,贵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着力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中午,铜仁市德江县平原镇坳田村的肉牛养殖园区内一派忙碌景象。牛舍里,养殖户董仕阳将搅拌好的青贮草与玉米粉推进牛棚,壮硕的肉牛津津有味地享用着餐食。“以前在外打工东奔西跑,现在养牛在家一年有几十万元的收入呢。”董仕阳介绍,从2005年至今,他的养牛规模已从最初的16头发展到现在的年出栏50头,家里也盖起了二层小楼。在坳田村,像董仕阳这样的养殖户还有很多。这个曾因山多地少、土地零散细碎而被列为三类贫困村的地方,如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养殖大村。“我们摸排了200户村民家的劳动力、资金、场地、意愿等信息,根据摸排情况量体裁衣,确定养殖规模,利用自家圈舍或改造闲置房屋养牛,由村党支部找技术、找资金、找销路。”坳田村党支部书记彭洪刚介绍,坳田村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园区+农场”和“党小组+党员+农户”的结对包保服务机制,推行1名村干部带动5名党员、1名党员带动10户农户的“1+5+10”模式,由村干部带头学技术、跑市场,党员负责技术指导、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等工作,提供从技术指导到市场销售的全程支持。“党支部领着党员干、党员带着群众干,我们将继续鼓足‘牛劲儿’,充分利用现有资产资源,引导更多群众种植饲草、发展肉牛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让群众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彭洪刚说。

  为破解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密码,贵州各地纷纷建立“县委书记领衔、组织部门主抓、职能部门协同”机制,推广党支部领办集体经济组织等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采取“村企联合共建、村村抱团发展”方式,实现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双提升。截至2024年底,全省年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的行政村达2008个。

多元共治提升治理效能

  “在后寨乡,‘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小事不出联户、大事不出网格、难事不出中心,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平安不出事’的目标已基本实现,推进乡村振兴的后劲更足了!”在细数基层治理成绩时,毕节市织金县后寨苗族乡党委书记王永锋信心满满。这份信心和底气源于毕节市打造的“党小组+网格员+十联户”的“铁三角”治理模式:通过配备专兼职网格员2.3万名,创新“群众点单、网格派单、党员接单”形式,目前已累计解决道路修缮、饮水安全等群众诉求20.6万件。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近年来,贵州持续健全治理体系、创新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效能,构建起党组织引领、多元主体协同、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晚上8点,周寨村的村民会议网络直播都会准时开播,村党支部书记张诚化身网络主播,在直播间里为村民们宣讲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说说村里发生的新鲜事,并详细解答村民反映的问题和听取村民建议。2024年3月,周寨村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把村民会议“搬到”网络直播间,让远在他乡的村民“云参会”,建立起“事前了解民意、事中全程直播、事后反馈总结”的村务处理流程,让外地游子与家乡有了联系的纽带,大家的参与感更足,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不断提升。“通过在直播间征集民意,我们可以梳理出村民的‘心愿指数’,然后再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其细化为破解民生难题的服务清单,切实解决村民的烦心事、操心事。”张诚说。

  深耕乡风文明沃土,贵州以党建引领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整治大操大办、高额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推动移风易俗,涵养文明乡风。遵义市正安县新模村创新实践“122”工作法,构建起党组织引领下的多元共治格局: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建立“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组内酒席总管”协同机制,明确党员干部“四个带头”责任,即带头宣传落实移风易俗政策,带头抵制高额彩礼,带头践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带头劝阻亲属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同步推行积分制管理,围绕忠党爱国、孝老爱亲等指标评选“新模好村民”,引导群众用文明行为换取积分,用积分兑换生活物资。短短一年时间,该村红白事平均费用下降30%,丧事简办率达100%,成功劝阻滥办酒席27起。

  党建引领促发展,凝心聚力谱新篇。贵州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正通过接力奔跑,努力蹚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把更多共同富裕的乡村故事书写在黔贵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