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5日
第5版 基层组织建设返回

新疆伽师县古勒鲁克乡

“党建红”引领“生态绿”产业兴

张文静

农民日报 | 2025年07月25日 张文静

  在柯坪山下的克孜河末端,漫天风沙与盐碱地曾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古勒鲁克乡发展的桎梏。近年来,乡党委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产业兴,在戈壁碱滩上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通过堡垒建在产业链、党旗插在种养场、党员带头做示范,昔日风沙肆虐的贫瘠之地,如今瓜果飘香、牛羊成群,走出一条充满生机的富民振兴之路。

  筑牢堡垒——

党旗在治沙一线飘扬

  面对年均扬沙天气超过150天的恶劣环境,古勒鲁克乡党委创新“党建+生态治理”模式,以大山口风沙带为主攻方向,沿北线铁路、高速公路、314国道和西线公路,划定生态防护路线,组建12支先锋队,实施“环线包片”绿化责任制。各党支部纷纷将“党旗映天山”主题党日活动放到了植树现场,带领村民筑起了一条长14公里、有70万株“新梅+沙枣+胡杨”的生态屏障。通过“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的造林模式,全乡累计种植防风固沙林2.8万亩,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升,有效遏制了土地沙化蔓延和盐碱地日益加重,创下了“党建筑堡垒、党员带群众、代代守绿洲”的生态治理奇迹。

  “村党支部年年带领我们在防护林补种树苗,如今又新建了绿化带,风沙明显小了很多,连庄稼的收成也一年好过一年。”村民沙吾提·热合曼对比当年那些风沙导致庄稼绝收的日子感慨道。

  “生态环境好了,我们的人居环境要上新台阶!”古勒鲁克乡党委提出环境治理新思路,党委书记阿力木江·阿布都热西提牵头部署,定方案、跑项目,长9.5公里的乡村道路建成投用,辐射带动12个村部分农户的入户道路硬化修葺。一座投资750万元的垃圾综合处置站在阿勒克库勒村建成,随之组建垃圾清运处理联动群,通过“党支部+公司”的运营模式,垃圾日产日清,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高效运转。

  做强产业——

伽师瓜香飘戈壁滩外

  针对盐碱地难题,古勒鲁克乡党委确立了以“伽师瓜+伽师羊”为支柱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联合科研院所成立党员专家工作站,积极推广“开沟排盐+多膜种植”技术,打造万亩伽师瓜种植基地。

  乡党委大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通过积极申请,一条长15公里的砼板输水渠开工建设,贯穿5个村共1万亩伽师瓜种植区。选树伽师瓜种植党员示范户,在田间开设党员土专家课堂,面对面讲授经验、手把手传授技术。党员种植大户带头建标准田、带头试种早熟品种、带头示范三膜种植技术。2025年,全乡种植伽师瓜3.9万亩,预计产量将突破8万吨,有望带动人均收入近万元。

  如何让伽师瓜卖得更好、产业链更长?古勒鲁克乡党委依托伽师瓜交易中心,组建党员经纪人先锋队,由党员致富能手米吉提·艾则孜牵头,扶持5个伽师瓜产销合作社,一头对接电商平台和疆内外客商,一头组织分散农户标准化种植。2024年,党员经纪人先锋队促成万吨订单,助力伽师瓜品牌打入广东、上海市场。如今,正值伽师瓜大量上市,巴什古勒鲁克村党支部书记巴哈尔古力·克日木带领本村暑期返乡大学生开展直播带货,仅开播10天便销售5吨伽师瓜。

  党员领办——

牛羊养殖提档升级

  在牛羊养殖这一传统支柱产业上,古勒鲁克乡党委变荒滩劣势为盐碱草优势,探索党员中心户联结养殖散户模式,组建了4个养殖合作社。

  “90后”的奥斯曼·阿木提是克孜力库木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家家都养牛羊,规模小且分散,模式单一、效益不高。”得知奥斯曼决心做大牛羊养殖业后,乡党委组织委员张力仁主动牵手包联,建起了党员联络点,积极联系驻村工作队争取后方支持、帮助申请小额信贷资金、协调养殖场地、请来畜牧兽医跟踪服务。张力仁指导村里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能人大户+农户”的模式,建起了信鸿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党员致富能手库尔班江·图尔荪主动领办合作社,每年交给村委会及入股村民分红近7万元。“我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带动大家共同致富才是一名党员应该做的。”库尔班江说。在他的带领下,先后有56户村民加入养殖行列,户均增收4000多元,合作社还为养殖户提供集中育肥、疫病防治等“一站式”服务。

  2025年,古勒鲁克乡有5名像奥斯曼这样的党员致富能手经组织考察后充实到了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中。目前,全乡共建成5个标准化养殖小区,牛羊存栏77万头(只),培育党员养殖示范户6户,催生饲料加工厂1个、奶制品店6家。

  乡村善治——

广袤乡村气象新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根基。古勒鲁克乡党委推行“领导包村、党员联户”机制,政策宣传、矛盾调解、困难帮扶一包到底。在“党小组+村民理事会”共治之下,让村规民约从墙上“走”进心里、积分制从纸上“嵌”入行为中。

  巴什古勒鲁克村党支部按照党小组划定微治理网格,将党员嵌入网格内担任治理小组长,形成以“村支书+网格员+警务人员”为主体的治理模式,建立“一站式”矛盾调处“民事诊所”,精准化解矛盾,确保小事就地解决、大事交由村委会。

  兰干村80岁的党员艾萨·亚森组织起红歌文艺队,与巴什古勒鲁克村年轻党员艾米热古丽·麦麦提组织的宣传队结成“石榴籽·手拉手”宣讲队,将党的历史、惠民政策、团结致富故事等以通俗易懂的文艺形式,唱响在丰收的田间地头。目前,共有70支志愿者队伍活跃在古勒鲁克乡街头巷尾,倡树文明乡风。

  从昔日风沙盐碱锁乡到今日瓜果飘香、牛羊满圈,古勒鲁克乡党委以“党建+”引领发展,让基层党组织成为攻坚克难的“主心骨”、1400名党员化身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共同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画卷,2024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