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5日
第3版 综合新闻返回

青海尖扎县打造高原特色农畜产业带——

草丰畜旺景色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农民日报 | 2025年07月25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我们温室大棚里种的葡萄清甜可口,过几天就能采摘咯!”眼下,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坎布拉镇直岗拉卡村的圣航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棚内,冷凉蔬菜、特色果蔬进入采摘季,在这里务工多年的直岗拉卡村村民切状告诉记者:“在家门口务工,不仅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而且还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一颗小葡萄,改变的不仅是贫困户的身份,更为这片土地注入了产业发展的强劲动能。“我们这里不仅有葡萄,还有西红柿、无花果等各类果蔬,自然成熟,品质好、味道好,每到节假日,周边县市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切状说。

  乡村全面振兴靠什么支撑?在近几日的采访中,尖扎县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给出了答案——特色产业。行走在黄河岸边,所见所闻皆是特色产业带来的富民故事。

  尖扎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宗喀山脉南麓、黄河之滨。黄河在这里流经96公里,造就了高原难得的温润气候。近年来,拥有“高原小三亚”之称的尖扎县依托良好的光热条件,优越的自然资源,将特色种养殖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着力打造黄河上游特色农畜产业带,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原特色振兴发展之路。

特色果蔬,筑牢产业兴旺根基

  “青海还能种香蕉?”带着好奇,记者走进位于康杨镇西么拉村的青海高原祥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温室大棚。大棚内,一排排香蕉树郁郁葱葱,宽大的叶片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出翠绿的光泽,香蕉树上已挂满果实;另一边的火龙果大棚内,枝条遒劲粗壮,红彤彤的火龙果坠在枝头。技术员马成林穿梭在大棚内,细心打理,看着自己辛苦种植、管理的火龙果挂满枝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大棚种植的火龙果年亩产可达4000斤至5000斤,1斤市场价达20元,亩均收益1万元左右。除了直供水果商以外,还利用电商销售,让这些热带水果走进高原民众家里,周边游客也可通过线下预约,前往果园自行采摘。”公司负责人白恒玮告诉记者,近年来,在科研团队的助力下,已经摸索出青藏高原独特的火龙果种植技术,经济效益显著。

  地处黄河边的康杨镇,是青海少有的适宜种植果蔬的地区。2019年以来,开展高原热带果蔬种植,致力于“南果北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现阶段已成功试种火龙果、香蕉、凤梨、百香果、吊蔓西瓜、羊角蜜、无花果等特色农产品并投放市场,以安全绿色、健康美味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好评。

  尖扎县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尖扎县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聚焦丰富群众“菜篮子”,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在沿黄三镇一乡和措周乡、贾加乡流转土地面积2600亩,建成规模化设施蔬菜基地14个、日光温室近800栋,各类果蔬产量达1.74万吨,产值近1亿元。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对温室蔬果种植产业的支持力度,提升种植技术水平,打造特色品种。推动温室蔬菜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让绿色产业有效带动群众增收,助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利益联结,共享产业发展收益

  “这是我们精心打造的一款手撕牦牛肉,独特的手撕工艺让这款牦牛肉味道更好,搭配民族特色包装,在今年的花儿会、青洽会等各种展会上成了爆款产品。”伊丰畜产品包装加工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成良指着包装袋说,“我们每个产品的包装都印有这个二维码,大家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看到3D视角的尖扎县美景,既能宣传产品,也能让我们的产品在外销过程中宣传美丽的尖扎。”

  走进尖扎县伊丰肉食品加工包装销售有限公司,产品陈列展台上,来自高原上的牦牛肉系列产品琳琅满目;加工车间内纤尘未染,机器隆隆作响。

  “年消纳玉米饲草3000吨以上,年收购加工牛羊肉650吨以上,辐射带动周边8个村落560余户农牧户,实现年销售额2400万元、线上销售额达800余万元。”马成良说,长期以来,公司始终秉持联农益农方针,与康杨镇宗子拉村、巷道村、寺门村建立村企合作关系,多渠道增加当地农牧民群众收入。

  近年来,尖扎县推行“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牧户”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吸纳入股资金、安排就业岗位、支付土地租金、收购消化种植户饲草料、收购加工养殖户牛羊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增加了当地农牧民收入,共享产业发展的增收收益。同时,坚持以技能促振兴,加强企业对个体经营户“传帮带”服务,带动果蔬种植技能人才培养,传授种植技巧和方法,切实增强造血功能。

科技赋能,提高产业附加值

  当农业与科技“碰撞”,会擦出什么火花?坎布拉镇上李家村的现代化智能菌菇方舱就能回答。方舱内,村党支部书记杨哈三正忙着查看菌菇生长情况。“轻轻按动手机,就能实时监测、调节温度、湿度、光照以及空气质量等,通过智能化的控制系统,方舱内的环境始终保持在适宜鹿茸菇生长的状态,从而确保了稳定的产量和品质,而且这种方式不受季节限制,全年可持续稳定产出鹿茸菇。”杨哈三介绍。

  2023年,村里引入智能菌菇方舱项目种植菌菇,利用现代化技术发展特色农业。2024年10月,村民尝试种植经济价值更高的鹿茸菇。“目前,共建有9座智能菌菇种植方舱,每个舱内有4000个菌包,大约产量为2000公斤,预计年产量达36万斤,实现产值200万元,利润30万元。”杨哈三介绍。

  而在另一边的讴垓瑞养殖有限公司万头养猪场里,科技正在为传统养殖业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公司的智能大屏,便能清晰地看到养殖场内育肥房、产房等各个区域内的情况。“讴垓瑞是英语‘有机’的意思,我们给企业取这个名,意在做好有机产品。生产过程中除了驱虫药不用其他药品,所以生产的猪肉肉质好。”企业负责人陈红亮介绍。

  走进养殖基地,26栋圈舍整齐划一,养殖的猪不是睡在地面上,而是挪到了“床”上,整个猪舍几乎闻不到臭味,粪污接近零排放,秘密其实藏在这些猪生活的“发酵床”中。“生态发酵床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分解粪便的环保养殖技术,最底下一层是稻麦秸秆,上面是农业废弃物,如菌糠、酒糟等,最上面是薄薄一层木屑或稻壳,通过这项技术可以将猪粪污分解转化成菌丝蛋白,堪称粪尿的‘微处理厂’,省成本还环保,未来我们将把这项技术全面铺开。”陈红亮说。

  近年来,尖扎县以“致富增收”为核心,推动科技特派团融入农牧业发展,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建立“三站九技”技术推广体系,设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推广绿肥种养循环、水肥一体化等9项技术,实现3000亩蔬菜产区水溶肥全覆盖,确保“组团式”帮扶发挥积极效能,以科技支撑提升产业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