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中提出殷切期望,“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创作方向,进一步明确了文艺创作的使命担当和方法路径,即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
关于文艺与时代、文艺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作出阐释。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他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乡村地区是创作文艺作品的富矿,总能为文艺创作者提供源源不断的题材与灵感。无论是田华在《白毛女》中塑造的喜儿形象,还是宋晓英在电影《16号病房》中塑造的乡村教师刘春桦,都是艺术家们深入农村,在对乡村生活有切身感悟后所创作出的经典。实践证明,扎根乡野沃土,为文艺创作者提供了最真实的情感、最鲜活的语言、最动人的故事,是创作精品力作的重要法门。
要扎根乡野沃土,就要充分利用好农耕文化这笔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以历史的眼光看,乡村是“诗三百”、楚辞、魏晋田园诗、明清世情小说等文学瑰宝的诞生地,同时也是传统村落等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灵魂所在,拥有大量可挖掘利用的文化资源;从现代创新成果看,许多在乡村社会中日用而不觉的文化资源,正以卓越的市场表现和号召力,让世界看到中华农耕文化所诞育衍生出的奇观,比如今年年初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大火,游戏《黑神话:悟空》带火了诸多非遗项目与乡村旅游目的地等。因而,文艺创作者要深入乡土,充分珍视并利用好农耕文化这笔宝贵财富,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创作出更多脍炙人口、打动人心的文艺作品。
要扎根乡野沃土,就要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真正的“经典”,就是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实践,深刻地表达人民的喜怒哀乐和理想追求。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蹲点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皇甫村,一待就是14年,和农民一起下地插秧、割麦,同吃玉米糊糊和红薯,由此写出的《创业史》才成为传世之作;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到煤矿体验生活,和矿工一起下井;周立波回到故乡湖南益阳清溪村,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写就《山乡巨变》这部长篇小说。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在农民群众的生活中打深井、寻源泉,文艺创作就必然能够获得甘洌的滋养。
还要注意的是,扎根乡野沃土,尤其要倾听农民的心声,品味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回应他们的急难愁盼,以文艺创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捕捉时代脉搏与社会关切,方能推出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农民精神生活日益丰富,许多农民、农民工也拿起了笔,记录下生活的点滴,外卖诗人王计兵、田鼠大婶裴爱民、写出感动全网的《我的母亲》的作者“安老三”……他们的文字鲜活灵动,字里行间展现的,正是当下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时代精神。
期待有更多文艺创作者扎根乡村、扎根人民,为乡村画像、为时代立传,照亮村民的精神世界,记录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