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商河鼓子秧歌,是越来越火了。他们不仅参加过全国以及山东省的重要节庆活动和文化展演,还多次进京演出,甚至在天安门广场也展示过。
然而,每次看汇演的时候,我总会回想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我们还是孩童时,我们村或者邻村鼓子秧歌“跑十五”,特别是“踩高跷”演出的场景。比较起来,似乎那个时候“踩高跷”的惊险和精彩程度更令人拍案叫绝。
那时的高跷比现在一些表演团队的要高,大约有一米二的样子,一支高跷队少说也得20人,因此,“踩高跷”必须是在较大、人多的村举办才行。“踩高跷”的都是20来岁的精壮后生,不仅有力气,身形协调性、柔韧性、弹跳能力都必须出众,不然很难做出一些叫好的动作,或者是出彩的绝活。
从正月初二开始,随着秧歌队排练成型,高跷队的十八般武艺也已演练精熟,初七、八到正月十五之间,各村互相献艺、友好往来,类似“主客场”表演的鼓子秧歌“跑十五”便正式出村了。
高跷队主要是跟着秧歌队在大街上行进表演。他们中有的手持“花棒”,在表演同时也借用“花棒”完成起立支撑,有的挎着腰鼓,也有扮演包公、县令、丑角的。队员不仅会双脚起跳,也能够劈叉在地。而随着鞭炮声的集中爆响,“踩高跷”表演的高潮到来了,那便是绝活——迈八仙桌。
这时锣鼓暂歇,所有演员静静立于大街两厢,在八仙桌后留出一段狭长空地,观众也收敛了喧闹。只见第一位表演者“噔噔噔”助跑十几步,以左腿高跷为支撑,右腿连带高跷先迈出,随即左腿腾空跟上,轻松跨过宽、高约一米的桌子;接着以右腿高跷先落地做支撑,左腿稍作缓冲垫步,稳稳站定,面不红气不喘。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更难的是后续的跨越者:前一位队员跃过桌子后,会劈叉匍匐在桌边,既增加了桌子的“宽度”,也让“迈八仙桌”的动作更添惊险。但后来者毫无惧色,一连串动作愈发潇洒舒展,跃过之后,同样匍匐在第一位跨越者身旁。
随后,我们见过的难度最高的第三位跨越者登场了。所有演员与观众瞬间屏住呼吸,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而这位跨越者却云淡风轻,跃过之时,八仙桌连同桌上的酒菜都纹丝不动。
这时,鞭炮骤然齐鸣,所有演员与观众紧接着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但这还不是最难最险的,后面还有整个高跷队的集体登高表演——踩在两层扁担上的“上三起”!先是10多名踩高跷者,用双手平举一根挑水的扁担;随后,4或6人踩着高跷攀爬上去,将高跷的脚卡在扁担上。此时,下方有人负责抬稳扁担,有的则用手抓牢、固定好上面人踩在扁担上的高跷。紧接着,站在第二层的人继续平举一根扁担,再由一两位身形矫健、体重较轻的表演者踩着高跷爬至第二层扁担之上,在上面做打棒之类的表演。而最底层抬扁担的人,还得原地踏步,以保持自身与上层所有人的稳当。
整套动作完成后,所有人踩着鼓点向前行进,接受着大街两侧观众的呐喊与欢呼。
那些年,我还是一个“捂住自己眼睛,就以为别人看不到我”的孩童,但对村里的表演总是格外痴迷:从排练时就开始追着看,秧歌队、高跷队出村表演,哪怕要跑上十里八里地,我也会跟着去看;邻村来了“跑十五”的队伍,我更是兴高采烈地跑出去围观。当时我们村迈八仙桌的高手,至今大家都记得清清楚楚:有一位按辈分我该喊叔叔的,还有我们叫“明子哥”“起子哥”的,就因为他们踩高跷的技艺格外高超,周围村子的人都争相打听着,想给他们说亲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