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黄瓜、小白菜、上海青等新鲜蔬菜当日采收后,次日凌晨就能被送往蔬菜批发市场,再经过运送分销,24小时内就可端上拉萨市消费者餐桌。
在海拔3650米的雪域高原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立足设施蔬菜和奶业两大主导产业,通过科技赋能、模式创新、产业融合,有力带动了当地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也为拉萨乃至西藏自治区蔬菜和奶制品价格稳定、充足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
为保产量、提品质、增收入,产业园近年来先后引进和推广了30多个适宜高原种植的蔬菜新品种,配套研发了高原设施农业栽培等10余项新技术,为高原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此基础上,园区以国有企业城关区净土农业发展公司为龙头引领,在蔡公堂乡白定村与该村农村经济合作社合作,建设温室大棚蔬菜生产基地,推广统一规划、统一机耕、统一技术、统一种苗、统一销售、分户管理的“五统一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管理模式。基地现有近1000栋温室,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为合作社成员及种植户提供农业生产信息及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盛夏时节,菜农德吉的蔬菜大棚内呈现出一个绿色的世界,一排排碧绿的藤蔓沿着支架向上攀爬,叶片间挂满了长长短短的“豆王”豆角。
德吉一边浇水管护,一边介绍说,以前种菜全靠自己摸索,蔬菜成熟后只能卖给菜贩子,价格多少由他们定,现在有产业园专家指导,大棚一年能种好几茬,蔬菜由净土公司统一收购,“‘豆王’一斤能卖到5块,4分地的棚一年纯收入能达到2万元。”
目前,白定村净土蔬菜生产基地常年种植青椒、白萝卜、西红柿、黄瓜、白菜等蔬菜品种,日产量4吨左右。现在,通过技术培训和示范引领,带动产业园范围内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2200多亩。
园区现各类蔬菜年产量可达1.3万多吨,不仅满足了拉萨本地市场需求,还销往周边地市,有效缓解了高原地区蔬菜供应紧张的局面。据该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索郎旦增介绍,2024年产业园通过农产品综合物流基地直销蔬菜,有效保障了市场供应,平抑了价格。
同时,为发展高原地区奶产业,产业园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建成并投入运营西藏规模最大的高标准奶牛繁育中心。几年来,园区针对奶牛死亡率高等问题,通过收集整理牧场各环节信息,围绕健康管理、繁育管理、粗饲料品质、日粮配方等10余个方面,进行系统专业评估,并开出提质增效“良方”,不断优化养殖管理水平。
索郎旦增说,经过逐步改进,产业园奶牛养殖条件发生颇多转变。比如奶牛引进从无引进标准到引牛前进行感官评价,“两病”筛查后,在青海过渡半年适应高原环境,科学合理引牛;育种方面构建起牛群种质优势,以饲养纯种荷斯坦奶牛为主,以良种为先驱,应用平衡育种理念,引进加拿大先马士公司性控冻精,建立起优良核心高产群和遗传基因基础,朝着高产、健康和长寿的育种改良目标迈进;饲养方式从舍饲圈养、半放半牧到现代化牛场,牛舍环境从风餐露宿到冬暖夏凉;饲喂方式从有什么喂什么到根据奶牛营养需要均衡搭配日粮,从有一顿没一顿到24小时供应标准化科学饲喂。“经过一系列转变,奶牛死亡率从建场初期的22.58%降低到2024年的3.3%。”
在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奶牛养殖的同时,产业园还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培育主导加工企业3家,配套建成蔬菜分拣包装中心、净菜加工中心、配餐中心、冷链物流中心,清洗、分选、包装等初加工及精深加工生产线5条,并设立59家便民生鲜超市,实行销售价格公示。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了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餐桌的无缝对接,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保障了产品新鲜度。
如今,拉萨城关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不仅是高原农业科技示范窗口,也成为保障民生的坚强堡垒。园区内坚持“短平快”与“谋长远”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强化产业“造血”功能,科学合理分配利益,通过土地流转、提供就业岗位、项目折股分配,带动当地农户一年增收530余万元,目前累计分红近24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