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9日
第6版 园区建设返回
领航高质量发展

耕好“试验田” 做好“转化器”

——四川成都崇州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力打造优质粮油品种转化平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久栋 张艳玲 常力强

农民日报 | 2025年07月19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久栋 张艳玲 常力强

  

  王伶俐操作大型喷杆喷雾机进行稻田病虫害防治。 资料图

  从古蜀农耕文明的沃野中走来,天府之国的粮仓始终承载着生生不息的希望。1个十万亩粮油产业带、15个十万亩粮油产业园、100个万亩粮经复合产业片(园)区如明珠般镶嵌在成都平原,“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为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注入澎湃动能,在都江堰千年灌区的沃土上续写着新的农耕传奇。

  在这幅现代农业的壮美画卷中,崇州市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经过试种筛选、田间试验,一个个水稻、小麦、油菜等优质品种,一项项农业新技术走出崇州,成为全省乃至更大范围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

  崇州市地处四川省岷江中上游、川西平原西部,位于西南地区粮油产业集散辐射中心,是四川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保障西南粮油安全战略地位突出。在多年粮食产业发展中,全市聚集了一批种业科技、粮油加工等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形成粮食规模化生产、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新格局。

  2020年,崇州市以优质粮食、优质油菜为主导产业,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布局,开启高标准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几年来,崇州市产业园坚决扛起建设“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政治责任,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校、院、企、地紧密协同,聚精会神推进粮食增产提质、科技攻关,促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推广,搭建起服务四川乃至长江上游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建成中试基地,每年上千个品种“同台竞技”

  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出来后,必须经过区域试验审定后才能推广应用。而一个品种在一定区域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其适应性、产量和品质等特征,还要得到广大种植户和消费者的认可接受。

  科研机构品种“检验难”、种子“转化难”,种子公司“推广难”,种植户“选种难”,为解决这些问题,崇州市从位于长江上游区域都江堰精华灌区,温度、湿度、土壤等各类作物生产数据指标都处于中上等水平等具有代表性的条件出发,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之前,就建立起1000亩长江上游优质粮油中试熟化基地。

  如今,被规划入产业园核心区的这块千亩基地已经配套田网、渠网、路网等“七网”,完成适宜多品种同田试验示范展示的田块建设,建成气象观测、智慧灌溉、虫情墒情预报等设施设备,具备规模化、标准化开展“中试熟化”的技术条件。

  盛夏七月,这块高标准农田满目碧绿,一株株水稻秧苗舒展叶片,排列成笔直的行列,再连线成片。“今年这块田里共种了900多个水稻品种。”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刘波指着一个品种前面标牌上的编号说,“这些品种来自不同的科研院所和种子公司,为了公平竞争,我们不显示品种名称,每个品种在单位面积上都栽种了同样株数的秧苗。”

  “每个品种都有不同的‘个性’。”基地的负责人杨福明补充说,“中试熟化”是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前的试验,“我们要开展生产环节全流程规范化管理,确保每个品种的潜能都得到很好表现,能得到充分展示和评估。”

  而在水稻品种中试前,今年这块田已经试种了300余个小麦、油菜品种。杨福明说,每年有上千个粮油品种在基地试验、示范、展示。通过“同台竞技”,优中选优,让性能最优的品种脱颖而出。

  目前,基地已吸引由8位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15家科研院所,以及中种集团、荃银高科、隆平高科等30余家种业企业长驻,持续开展新品种示范。

  这几年,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每年有七八个小麦新品种在产业园进行中试种植展示。“今年经现场测量,早熟小麦‘蜀麦1963’亩产达到584.3公斤,比去年高了60公斤。”研究所副教授郝明说,只有通过集中比较,才能把更好的品种选出来。

汇聚创新主体,构筑新技术新模式的“孵化摇篮”

  建造中试熟化基地,能为省内外各科研院所搭建起筛选优质粮油新品种的公共平台。

  为了研发适宜好品种的高产栽培和管理技术,助力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打造高水平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窗口,产业园还建起十万亩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综合示范基地,依托科研团队和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开展农艺新技术、农机新装备试验示范。用刘波的话说,“作为成都平原的粮食主产区,我们除了要选出新品种,还要试验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让先进技术模式走出园区,逐步辐射更远的地方。”

  在产业园建设推动下,崇州市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了有机肥替代化肥试验,引入智能化农机,成功探索出水稻秧苗带药移栽技术。“水稻秧苗带药移栽技术是在插秧前对秧苗喷施一次药剂,防治早期病虫害,不仅减少一次田间用药,节省了成本,还提高了秧苗质量。”合作社职业经理人、“90后”新农人王伶俐说,国家产业园给各个经营主体提供了很好的技术试验平台,“我们通过开展小面积技术试验,逐年跟踪观测,找到能大面积推广、有助于节本增效的新技术。”

  2023年,四川天瓴基因快析科技有限公司在崇州开展分子育种,这两年还引进天津小站稻,在产业园平台上与当地合作社一起进行低碳种植技术试验。公司总经理李锴说,这种技术在水稻种植中投入藻类营养液,可以提高二氧化碳能力,促进水稻生长。“我们去年在崇州试验的天津小站稻平均亩产达到1000斤,为北方优质水稻品种南移提供了可能。”

  去年冬季,在四川农业大学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的技术指导下,园区企业成都粮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了小麦一体化播种技术,实现了立茬、旋耕、播种、机耕、覆土全流程一体化管理。由此,每亩节约5斤左右种子,节约肥料至少7%,同时今年夏收小麦产量实现大幅增长。

  从去年开始,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将开发的人工智能水稻种植决策模型应用于崇州产业园,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辅助一线种植户作出更好的生产决策,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种植方案。

形成“辐射中心”,让新成果变为田间生产力

  新品种新技术集中示范展示,让崇州产业园成为各类农业现场观摩会的举办地,并成为“十四五”生物育种重大科技专项、四川省“稻香杯”田间评价的重要载体。

  这几年,崇州市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到各地开展培训,把最新的农业知识和技术传授出去的同时,每年有大批科研专家、种业经纪人和种粮大户来到这里,通过学习考察、交流合作,将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带到四川全省及重庆、贵州、云南等西南其他地区,为长江上游低海拔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近些年种粮主体的变化也反向决定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方式需要相应改变。”郝明说,与小农户选择粮油品种、采用新技术主要靠口口相传的模式不同,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种植主体,为了降低风险更注重现场比较不同品种的田间表现、不同技术模式的实际效果。“可以说崇州产业园恰好打通了从实验室到田间应用的关键环节。”

  据杨福明介绍,基地中试熟化水稻、小麦品种占成都市主推品种100%,占全川主推品种80%以上,从崇州试验种植推广出去的知名水稻品种有“川优6203”“川康优丝苗”“川康优6307”等等。比如“川康优6308”在中试熟化中表现出有效穗多、结实饱满的特征,曾获四川省“稻香杯”优质米一等奖。“可以说我们为全省粮油作物产量大面积提升,种植效益增加作出了很大贡献。”

  四川田园五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每年都代理崇州产业园筛选出来的水稻品种。公司负责人张涛说,他们每年会提前邀请省内外种植户来崇州现场观摩,所以代理的好品种很受客户欢迎。

  经过在崇州产业园中试,川农大培育的水稻品种“川康优2115”去年在雅安市汉源县水稻百亩超高产攻关片种植,集成应用齐苗壮根育秧、“减穴稳苗”群体配置和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等杂交稻高产高效机插栽培关键技术,秋后测定平均亩产达964.9公斤,实现四川省水稻机插栽培百亩攻关单产新突破。

  从崇州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试验田,到全川各地的丰收仓,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正以蓬勃的生命力,转化为田间的新质生产力。目前,产业园已成为粮油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田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窗口,几年来累计筛选出65个优质粮油品种、23项新技术新模式,并推广至全省及西南地区。

  下一步,成都全市正以崇州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大力实施“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粮食单产提升行动,落实粮食规模化生产奖补政策,完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措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81万亩、产量达到235万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