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传统农村向现代新农村转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农民素质提升有了新的迫切需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作为培养农业农村人才、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民教育培训既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各类教育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在这一过程中,包括地方高职院校在内的教育机构,可以依托其了解区域特点、贴近地方产业需求的优势,精准对接农业转型升级需求,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机制,为农民提供兼具实用性与前瞻性的教育培训服务,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贡献力量。
在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相关教育机构立足区域农业特色和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创新培训模式,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支持。在教育培训目标上,从文化普及、技术推广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塑造等方面转变,以满足农民创业就业、农业增产增收的需求为核心,以培育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帮助农民树立崇农、尚学、厚德、创富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推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在教育培训规格上,突破单一的学历型或操作型模式,向“学历+技能+创业+素质”的综合培养转变,强化目标引导与满足需求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同步,寓教于学、寓教于行。在教育培训平台建设上,探索构建开放式农民学院、中高职衔接、田间课堂、农村创客孵化中心等新型平台,形成公办与民办合力、系统教育与短期培训互补、普及性与提升性衔接的多元格局。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推动从以农村全日制成人教育学校教师为主体,向高校教师、地方行业专家、农业经营主体、乡村创业成功人士“四合一”的复合型结构转变,由传统的传道授业向职业规划指导、创业帮扶延伸拓展。在培训资源保障上,由单一的政府供给保障向政府主导、校地合作、社会参与、部门协同的系统集成机制转变,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兼顾普惠性与激励性,加快培养乡村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
面对新形势、新目标、新要求,推动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需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要拓展全球化视野。既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又要立足本地实际,帮助农民提升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经营能力。重点强化农民对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认识,让农民深刻认识到“保护耕地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同时,积极借鉴国际发展经验,整合国内外资源,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二是要强化数字化思维。运用数字化技术赋能教学实训,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增强学习互动性,满足农民个性化需求,促进自主学习与思维转型。提升农民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帮助其适应通过数据分析快速解决问题、推动创新的方式。引导农民适应数字化商业模式变革,构建多边产业价值链,依托多元化平台打造合作共赢生态圈,拓宽发展空间。三是要提升科技化水平。聚焦机械强农,引导农民掌握机器人、物联网等智能装备应用,提升其生产效率。瞄准农业科技前沿,加强智能农业装备推广应用,促进现代科技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拓展农事活动空间。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帮助农民对接国家科技战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创新和成果转化;培育发展农业科技型企业,带动提升农业产业科技水平。四是要发展特色化经营。依托本土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开发特色农业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价值。立足区域化与城乡协同,打造地域特色鲜明、市场认可度高的农产品。构建完善的全产业链体系,强化龙头引领、补链延链,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借助对外开放政策及现代物流、电商平台,以文化赋能和数字化手段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中国农产品走向世界。
高质量的农民教育培训需要健全的保障机制和明确的发展方向。应构建政产学研协同推进机制,优化教育培训资源配置,完善质量监管和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同时,要立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推动农民教育培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为提升我国农民教育培训水平、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