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9日
第5版 三农论坛返回

探索农村高额彩礼综合治理有效路径

赵瑾

农民日报 | 2025年07月19日 赵瑾

  乡风文明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源泉和灵魂,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农村婚嫁中的高额彩礼现象已成为阻碍乡风文明建设的突出难题。受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农村地区彩礼金额不断攀升,远远超出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这一现象不仅加重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高额彩礼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农民物质生活需求日益提高之间的矛盾。当前,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但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基础仍相对薄弱,导致物质生活需求与实际供给能力之间存在差距。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婚恋观念逐渐市场化,经济条件成为婚姻中的重要考量,感情因素反而被弱化。这种重财轻礼的现象,直接推高了彩礼数额。二是农村适婚男女比例结构性失衡。伴随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青年群体快速向城市流动,但受经济条件制约以及婚嫁习俗影响,多数男性青年会选择回到家乡结婚生子,女性青年则更愿意流向全国通婚圈,而外地婚龄女子多数又不愿意嫁入相对贫困的农村地区。叠加曾经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和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致使农村婚姻市场上未婚男性数量远超未婚女性数量,男性在农村婚姻市场中处于劣势,不得不通过支付高额彩礼以取得竞争优势。三是法律法规不健全。虽然国家明令禁止买卖婚姻,政府也制定了诸多禁止高价彩礼的政策,但实践中因其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导致执行困难,加上部分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认为彩礼是自身的家务事,且彩礼数额具有一定的隐私性,使得相关部门对高额彩礼的监督治理工作难以落实。四是农村社会的“面子文化”盛行,加剧了彩礼的攀比现象。在部分地方,彩礼被视为家庭实力的象征,村民为了争面子,纷纷抬高彩礼金额,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高额彩礼给农村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首先,高额彩礼对家庭代际关系和养老保障造成严重影响。为筹措彩礼,部分家庭选择耗尽积蓄甚至背负债务,致使婚后家庭经济状况陷入困境。在传统观念影响下,农村父母普遍将操办子女婚事视为应尽义务,然而过高的彩礼支出严重破坏了家庭经济与情感的平衡。与此同时,随着年轻一代赡养观念的弱化,加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仍待完善,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愈发凸显。其次,高额彩礼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娶妻难问题,衍生出一系列社会矛盾。由于难以承担沉重的彩礼负担,部分经济困难家庭被迫退出婚姻市场,这不仅造成适婚男性群体的婚恋困境,更可能诱发个别极端案例,进而引发社会治安问题。同时,在高额彩礼的利益驱动下,婚姻诈骗、拐卖妇女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严重破坏了农村的社会秩序,对乡风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构成了威胁。此外,高额彩礼还可能对农村生产发展产生抑制作用。由于需要筹措高额彩礼,许多适婚男性家庭往往选择压缩生产性支出,在筹足彩礼前普遍持保守投资态度,甚至削减农业生产投入。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村民为筹集彩礼不得不求助于高利贷,由此陷入债务泥潭,进一步加剧经济困境。这不仅直接降低了农民家庭的生活质量,从长远来看更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针对高额彩礼问题,需要采取系统性的治理措施。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深刻剖析高额彩礼危害。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小品、微视频等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高额彩礼的危害,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尤其要针对适婚青年及其父母,帮助他们认识到高额彩礼并非婚姻幸福的保障。同时,广泛动员文艺、媒体工作者,加强对高额彩礼社会问题的关注,并积极创作宣传墙画、微短剧等村民关注度高的文艺作品,提高人民群众对高额彩礼危害的认知。二是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解决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离不开党员干部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党员干部应率先抵制高额彩礼,自觉成为文明婚俗的践行者。通过他们的示范引领,带动村民逐步改变传统观念。三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缓解农村适婚青年结构性失衡问题。解决高额彩礼问题,根本在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体而言,要通过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不断增强农村地区的就业吸引力,让更多外出务工青年愿意返乡发展。从源头上消除高价彩礼滋生的经济土壤,为乡村婚恋市场创造更加健康的发展环境。四是创新婚姻制度,建立健全婚嫁彩礼约束机制。可以在现有乡村富民政策基础上,将婚姻文明纳入村规民约,与各项惠民政策挂钩联动。推行婚嫁彩礼公开承诺制,组织适婚家庭签订文明婚育承诺书,对违反承诺的家庭,在享受帮扶政策时予以适当限制;实施彩礼金额备案登记制,由村委会统一登记管理,为制定差异化资助政策提供依据;开展文明乡风创评活动,对移风易俗成效显著的家庭、村组给予政策倾斜和物质奖励,以点带面推动形成文明新风尚。

  (作者单位:安徽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