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9日
第5版 三农论坛返回

科技小院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李乾

农民日报 | 2025年07月19日 李乾

  科技小院经过十余年的摸索发展,数量规模不断扩大、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实践成效日益显著。2024年,科技小院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数据显示,当前全国共有1800余家科技小院,包含水稻、小麦、马铃薯、红茶、肉牛等270余个产品类型。科技小院已经成为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科技支撑,也成为当前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织载体。

  科技小院特色鲜明的科技属性契合了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特点,参与主体的高素质保障了新质生产力的质优关键,开展工作的前沿性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的先进本质,能够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因此,应充分发挥科技小院在集聚培育科技人才队伍、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水平以及构建新型农业生产关系中的作用,筑牢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基础、农户基础和制度基础。

  依托科技小院集聚培育科技人才队伍,筑牢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基础。人才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与城市相比,乡村地区所能提供的人才发展环境缺乏吸引力,制约着乡村全面振兴。应借力科技小院,集聚一批专家学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人才。

  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应充分利用科技小院所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发挥“外脑”“智囊”作用。每个科技小院在成立之初均确立了主推品种或技术,能够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方面做到精准发力。此外,科技小院培养的研究生必须长期入驻科技小院,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干中学的理论逻辑,因此科技小院培养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突出,这能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培育一批后备人才力量。农村实用科技人才方面,应充分发挥科技小院的“同伴效应”,在辐射带动周边小农户发展的同时,积极培育并带动“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乡土人才,以及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这些主体不仅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潜在创造者,也是代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先进技术落地转化的最佳实践者。

  依托科技小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水平,筑牢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农户基础。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国家高度重视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乃至新质生产力。

  代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要从纸上笔尖走向乡村田野、从试验田走向高产大田,实现大规模集成推广应用,离不开广大小农户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但是,小农户对新事物的认识及接受能力相对较弱,面向小农户的技术推广相对困难。应鼓励科技小院开展常态化科普志愿式的社会化服务,驻院师生除了要与农户开展日常交流,为其答疑解惑外,还可以不定期组织科技大讲堂、发放明白纸等,普及先进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有条件的科技小院还可以开展娱乐文化活动,全方位、沉浸式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水平。

  依托科技小院构建新型农业生产关系,筑牢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基础。代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不仅要研发得出,还要推广得开。应科学引导科技小院在发挥科技创新、志愿服务和人才培养三大功能的过程中构建新型农业生产关系,在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同时,推动农业生产力迭代升级。通过提高科技小院覆盖率,规范科技小院发展,弥合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科技人员与农村农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挖掘并释放农业新质生产力潜能。

  传统“自上而下”的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线断、网破、人散的困境,尤其是随着农业经营主体加速分化,各类主体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以及融入现代农业的方式各异,使得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模式面临挑战。要完善科技小院基础设施,改善驻院师生工作条件,鼓励科技小院师生以现实问题或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探索式研究,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融入农村熟人社会规范之中,通过服务下沉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探索“自下而上”的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模式,形成“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相适配的新型农业生产关系,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筑牢制度基础。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