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6日
第4版 农业文化遗产返回
农遗故事

我和宽城板栗的不解之缘

陶清泉

农民日报 | 2025年07月16日 陶清泉

  我生在宽城,长在宽城。小时候,房前屋后都是栗子树,两棵七百多年的“栗树王”伴我长大。可那时,栗子卖不上价只能发霉扔掉,乡亲们无奈只能砍树种地。每当看到这一幕,我的心里就像压了块石头。

  2000年,我接手富民铁矿,靠着国家好政策和大家努力,企业越做越好。但我深深懂得:矿石越挖越少、栗树越种越多。2008年,我收购了原中日合资的“神栗公司”,下定决心要让“宽城板栗”走出大山。很多人劝我,“搞农业投资大、回报慢,不如把铁矿扩大规模、增加效益。”但当我看到乡亲们挑着担子卖栗子,价格却被客户和中间商压得死死的,便毅然向全县栗农许下3-5年内“收购全县所有板栗、收购价高于周边地区、企业盈利返利于栗农”的三个承诺。

  我投资5000万元建设有机基地10万亩,打造成“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示范区。亲自参与质量控制,对不使用农药、品质优良的板栗额外发放质量奖。引进先进设备,研发糖炒栗子、冰栗子等新产品,并通过26项国内外权威认证,硬是把默默无闻的“宽城板栗”卖到了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宽城板栗收购价格已经从平均每公斤8元涨到18元,种植面积从56万亩扩大到80万亩,带动全县20万栗农增收,其中板栗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左右。

  最让我自豪的是全程参与中国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在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努力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专家团队的支持下,“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于2014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3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对“宽城板栗”的最好认可!当年差点被砍掉当柴烧的两棵“栗树王”,如今成了“活文物”。

  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将继续与栗农一道,努力做好农业文化遗产后半篇文章,守护好养活了祖祖辈辈宽城人、寄托着父老乡亲对美好生活向往和希望的这片山、这些树。

  (作者为河北省承德市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