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5日
第7版 农业品牌返回
锐观察

泸西沃土生金记

——一颗高原梨的品牌成长之路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莹 文/图

农民日报 | 2025年07月15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莹 文/图

  

  工人正在智能分选线上分选泸西高原梨。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的万亩梨园上,只见沉甸甸的高原梨缀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芬芳。果农田源穿梭在自家20亩梨园里,脸上写满丰收的喜悦——他的高原梨刚刚以每公斤12元的价格被上海客商预订一空。“前几年每公斤才卖3块钱,如今有了品牌,价格翻了几番!”

  从默默无闻的深山特产到斩获“中华好梨”、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等14项荣誉,再到跻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泸西高原梨正以品牌之力撬动产业升级,让绿水青山真正化作富民增收的金山银山。

生态育好梨:北纬24度的阳光魔法

  随着“咔嚓”一声脆响,泸西县金马镇的梨农杨崇辉随手摘下一颗早白蜜梨,指尖稍一用力,清甜的汁水立即顺着指缝流淌下来。“尝尝,这个甜度至少有13度,比外地的同品种要早上一个月呢!”对于泸西的梨农们来说,这是一年中最忙碌也是最幸福的时节。在这片北纬24度的黄金产区,大自然赋予了泸西独特的时空魔法——这里的梨总能比其他产区早30天叩响市场的大门。

  这份“抢鲜”的奥秘,藏在泸西1800米海拔的低纬高原气候里。泸西县高原梨协会会长赵连成指着远处层叠的梨园说:“泸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15.2摄氏度的宜人温度,超过265天的无霜期,加上年均2000小时的充足日照,昼夜12摄氏度以上的温差,让这里成为梨树生长的天堂。”

  独特的自然条件不仅造就了泸西高原梨的早熟特性,更赋予了其皮薄肉脆、多汁少渣的独特口感。在午街铺镇的梨园里,来自广东的客商正忙着验货。“我每年都来泸西收梨,这里的高原梨不仅上市早,而且品质稳定。”

  “我们泸西的早白蜜、早酥比外地同一品种梨早成熟30天左右,丰水、金花、雪花梨比外地同一品种梨早成熟25天左右。”县农科局局长李树荣介绍,这个时间差让泸西高原梨得以避开其他地区梨品集中上市的时间,做到抢“鲜”一步、抢占“鲜”机。每年6月,当其他产区的梨还在生长时,泸西高原梨已经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各地,提前满足消费者的尝鲜需求,并在价格竞争中占据优势。

  据《广西府志》记载推算,泸西县种植梨的历史超过250年。20世纪90年代起,当地通过品种改良和技术推广,让早白蜜、雪花梨等传统品种在高原沃土上焕发新生。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全县高原梨种植面积达15.4万亩,占云南省种植面积的20%,年产量21.82万吨,产值5.1亿元,种植规模、产量、产值均位居云南省首位。

科技铸品质:智慧链条的全方位升级

  “现在测的这个早白蜜梨糖度为13.2度,完全达到采收标准了。”县果蔬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赵洪坤俯身在梨树旁,手持智能测糖仪对刚采摘的梨进行检测,显示屏上的数字引来果农们一阵赞叹。“记得去年同一时期测的才12.5度,今年这糖度又提升了。”有着30年种植经验的赵连成凑近看了看数据,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

  品牌建设的背后是标准体系的持续完善。在午街铺镇标准化示范加工仓,一条条全自动智能分选线正在高效运转。伴随着轻微的机械运转声,一颗颗饱满的泸西高原梨在传送带上列队前行,依次通过光谱检测、重量分级、外观扫描等32道精密“体检”工序。

  “这套系统实现了从‘经验选果’到‘数据选果’的跨越。”加工仓负责人赵建兴指着分选线监控系统屏幕介绍,“每颗梨都能精确测量重量、糖度、酸度、瑕疵等核心指标,所有数据实时上传云端,生成独一无二的‘品质身份证’。”据了解,传统分选依靠人工眼观手摸,优质果率只能达到60%左右。通过智能分选,不仅优质果率提升到85%,还能精准分级,实现优质优价。

  “优质农产品是种出来的,同时也是管出来的。”泸西县副县长李闯介绍,县里创新推行“四统一追溯”模式,即统一物资、包装、质量、品牌,加上全程溯源,构建现代化梨产业链。为此,县里专门制定了《泸西高原梨生产技术规程》,涵盖园区环境、栽植管理、整形修剪等多项全流程标准。同时,通过“区块链+高原梨”质量追溯模式,建设了包含网络管理、联盟管理等功能的溯源平台。目前全县已建成60余座冷库,拥有3万立方米的冷链仓储能力,确保鲜梨品质稳定。

  科技支撑方面,李树荣表示,近年来通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深度合作,已成功培育推广6个优质品种。“我们采用‘高头换接’技术进行品种更新,使果园亩产提高30%以上。”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全县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建立从休眠期到成熟期的全程管护体系,农药使用量减少40%。

  值得一提的是,泸西县还成立了云南省首个高原梨产业专家工作站——白松龄专家工作站,引入顶尖科研团队攻克授粉效率低、育种周期长等技术难题。同时组建了由科研院所、农业大学教授组成的梨产业专家工作站,推动技术集成与品种更新。

产销拓新路:从果园到餐桌的财富纽带

  “家人们,这几天的泸西高原梨甜度和脆度都非常棒,现在下单,明天就能尝到高原阳光的味道!”在泸西县的电商直播基地,主播正热情推介刚采摘的早白蜜梨。直播间里不断跳动的订单数字,折射出这个高原梨产业的蓬勃生机。

  产销体系的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关键突破。泸西独创的“梨代买”模式,培育了50多名专业经纪人,构建起产销对接的快速通道。代买员王忠林翻开记得密密麻麻的工作日志:“去年经手交易3000吨,特级果卖到每公斤20元。”上海客商李彤对此深有感触:“现在通过代买团队,既能保证品质,又能稳定货源,采购效率大大提高。”数据显示,这一创新模式带动农户亩均增收2000元,创造就业岗位800余个。

  在产业链延伸方面,泸西探索出“全果利用”的新路径。智能化分选车间里,优质鲜果直供高端渠道,规格稍逊的果实则被加工成梨酒、梨醋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通过5摄氏度恒温冷库的精准调控,鲜果供应期延长至11月份,实现错峰销售、优质优价。目前,泸西高原梨不仅在国内一线城市热销,更远销东南亚市场。

  农文旅融合为产业注入新动能。春季梨花节上,彝族歌舞与万亩花海相映成趣;秋季采摘季,“果树认养”吸引众多游客体验。“虽是远程认养梨树,但可以实时通过手机观看梨树生长直播。”参与到“云养梨”项目的北京白领汪文曼,不仅可以全程参与梨树管理,收获季还能收到专属梨箱。这种沉浸式体验,不断提升泸西高原梨的品牌价值。

  经过多年发展,泸西高原梨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年产量16万吨,带动就业1500余人。“我们将持续完善供应链体系,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县委副书记曾云梅表示。未来,泸西将着力打造“国民鲜梨品牌”,通过提升品质、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实现农业产值5.6亿元,建设全国知名的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