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紧扣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以提高选拔精准度、培育含金量、管理长效性为抓手,打造坚实的村级后备力量队伍,为乡村振兴储备一池“活水”。
打造后备力量“选育管用”链条,第一步是筛出“好苗子”。“我们镇按照各村现任‘两委’班子结构、产业发展需求、群众认可度三个维度画像,辅助我们寻找每个村最急需的人才类型。”小塘镇党委书记潘振兴介绍。建平县通过“县级领导联乡、乡镇干部包村”方式,对249个村全覆盖开展分析研判,围绕现任村干部年龄及学历结构、工作能力、参选意愿、奖惩情况等综合信息,把握后备力量储备重点。
摸清需求和方向后,在后备力量选拔推荐方面,建平县则根据不同单位的职责进行分工:农业农村部门推荐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筛选返乡退伍军人,人社部门摸排本土返乡大学生。截至目前,全县1245名村级后备力量中,“80后”“90后”占比56.6%,大专以上学历的超过半数,后备梯队已初具规模。
选出后备力量后,下一步任务是练出“硬功夫”。为提升后备力量能力素质,建平县构建了三级培育体系:县级开设乡村振兴示范班,邀请专家讲授现代农业技术;乡镇组建“导师团”,由现任村干部与后备力量“一对一”结对,传授“治村经”“解题法”;村级设立“实践岗”,组织后备力量列席村“两委”会议,熟悉村中各项工作。目前,已有620名村级后备力量参与集体经济项目建设、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
近日,在榆树林子镇中官村,村级后备力量靳晓峰正跟随副镇长朱思谊走访脱贫户,并记录村民家庭基本情况。“镇里为村级后备力量安排了包村领导当导师,每个月至少带着我们到村民家中入户走访两次。遇到矛盾纠纷时,就带我们去现场调解,学习解纷方式方法。”靳晓峰表示,“手把手”帮带的培养模式,让自己学到了不少真本事。
检验后备力量“练功”成效如何,离不开动态管理、持续跟踪问效。为此,建平县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建立并完善后备力量“一人一档”,跟踪记录后备力量在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培养使用等过程中的表现。同时,每半年对村级后备力量进行一次“体检”,表现优秀的列入重点培养对象,不合格的及时调整。目前,全县有502名表现优秀的村级后备力量被列为重点培养对象,有45名存在参与村级事务不主动、带富能力不强、只挂名不出力等情形的后备力量被清退,形成“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
“备”而能“用”是关键。建平县建立村干部动态补齐机制,一旦出现空缺岗位,就优先从村级后备力量队伍中选拔。2024年8月,张家营子镇勿心吐鲁村原党支部书记卸任后,该村后备力量李振龙在1个月内经考察、选举后接任该职务,让村内各项事务顺利“接棒”。近一年来,全县有54名村级后备力量进入村“两委”班子,在一线岗位淬炼本领、集智献策。
